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4]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
子路率尔[6]而对曰:“千乘之国[7],摄乎大国之间[8],加之以师旅[9],因之以饥馑[10];由也为之[11],比及[12]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3]也。”
夫子哂[14]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22]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23],铿尔[24],舍瑟而作[25],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6]。”
子曰:“何伤[27]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28]者,春服既成[29],冠者[30]五六人,童子[31]六七人,浴乎沂[32],风乎舞雩[33],咏[34]而归。”
夫子喟然[35]叹曰:“吾与[36]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37]。”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8],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39]?”
“安见[4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4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42]?”

image
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论语》书影


  1. 选自《论语·先进》(《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子路(前542—前480),即仲由,字子路。曾皙(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冉有(前522—?),即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

  2.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因为。后一个“以”同“已”,是“止”的意思。毋,不要。一说本句的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老了,)没有人用我了。这里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

  3. ﹝居则曰〕(你们)平日说。居,平日、平时。 ↩︎

  4. ﹝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

  5.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6.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

  7. ﹝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

  8.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摄,夹处。 ↩︎

  9. ﹝加之以师旅〕有军队来攻打它。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

  10. ﹝因之以饥馑(jǐn)〕接下来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 ↩︎

  11. ﹝为之〕治理这个国家。为,治。 ↩︎

  12. ﹝比及〕等到。 ↩︎

  13.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

  14. ﹝哂(shěn)〕微笑。 ↩︎

  15.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 ↩︎

  16. ﹝可使足民〕可以使人民富足。 ↩︎

  17.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这是冉有的谦辞。如,至于。俟,等待。 ↩︎

  18. ﹝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这是公西华的谦辞。能,胜任、能做到。 ↩︎

  19.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

  20.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

  21.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xiàng)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和章甫在这里都用作动词。 ↩︎

  22. ﹝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 ↩︎

  23. ﹝鼓瑟希〕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希,同“稀”,稀疏。 ↩︎

  24. ﹝铿(kēng)尔〕铿的一声,指止瑟声。 ↩︎

  25. ﹝舍瑟而作〕把瑟放下,站起来。作,起身、站起来。 ↩︎

  26. ﹝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一说,讲述、解说。 ↩︎

  27. ﹝何伤〕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

  28. ﹝莫(mù)春〕即暮春,农历三月。莫,同“暮”。 ↩︎

  29.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意思是天气渐暖,不必频繁换衣。 ↩︎

  30. ﹝冠(guà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

  31.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

  32. ﹝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 ↩︎

  33. ﹝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

  34. ﹝咏〕唱歌。 ↩︎

  35.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喟,叹息。 ↩︎

  36. ﹝与〕赞成。 ↩︎

  37. ﹝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

  3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仲由)的话毫不谦逊。 ↩︎

  39.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邦,国。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

  40. ﹝安见〕怎见得。 ↩︎

  41.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意思是,公西赤说的也是国家大事,不过讲得谦虚罢了。 ↩︎

  42.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22T00:17:18Z

齐桓晋文之事[1]
《孟子》

齐宣王[2]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3]?”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4]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5]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6]?’对曰:‘将以衅钟[7]。’王曰:‘舍[8]之!吾不忍其觳觫[9],若无罪而就[10]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1]。’不识有诸[12]?”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3]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4]。齐国虽褊小[15],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6]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7]?王若隐[18]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9]?”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0]。”
曰:“无伤也,是[21]乃仁术[22]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3]也。”
王说[24],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5]。’夫子之谓也[26]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8]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29]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3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31]足以察秋毫之末[32],而不见舆薪[33]。’则王许[34]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35]?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6],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7]何以异[38]?”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39],语[40]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46],然后知轻重;度[47],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48]王兴甲兵,危士臣[49],构怨[50]于诸侯,然后快于心[51]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52]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53]不足于口与?轻暖[54]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55]不足视于目与?声音[56]不足听于耳与?便嬖[57]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58]土地,朝秦楚[59],莅中国[60]而抚四夷也。以若[61]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62]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63]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64]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65],齐集有其一[66]。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7]?今王发政施仁[6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6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70],天下之欲疾[71]其君者皆欲赴诉[72]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73],不能进于是[74]矣。愿夫子辅吾志[75],明以教我。我虽不敏[76],请尝试[77]之。”
曰:“无恒产[78]而有恒心者,惟士[79]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8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81],是罔民[82]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83]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84]妻子,乐岁[85]终身饱,凶年[86]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87],故民之从之也轻[8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89],奚暇治礼义哉[9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91]矣;鸡、豚、狗、彘[92]之畜,无失其时[9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94],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95],申[96]之以孝悌[97]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98]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齐桓,即齐桓公(?—前643),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

  2. 齐宣王(?—前301),名辟疆,战国时齐国国君。 ↩︎

  3. 无以,则王(wàng)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无以,不得已。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

  4. 保民:安民,养民。 ↩︎

  5. 胡龁(hé):齐宣王的近臣。 ↩︎

  6. 何之:到哪里去?之,往。 ↩︎

  7. 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

  8. 舍:释放。 ↩︎

  9. 觳觫(hú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

  10. 就:走向。 ↩︎

  11. 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

  12. 诸:“之乎”的合音。 ↩︎

  13. 爱:吝惜,舍不得。 ↩︎

  14.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 ↩︎

  15. 褊(biǎn)小:狭小。 ↩︎

  16. 异:对……感到奇怪。 ↩︎

  17. 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

  18. 隐:痛惜,哀怜。 ↩︎

  19. 牛羊何择焉: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

  20.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

  21. 是:这,指以羊易牛。 ↩︎

  22.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

  23. 远庖厨:远离厨房。庖厨,厨房。 ↩︎

  24. 说:同“悦”,高兴。 ↩︎

  25. 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duó)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

  26.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

  27.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

  28.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

  29. 复:禀报。 ↩︎

  30.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

  31. 明:视力。 ↩︎

  32.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 ↩︎

  33. 舆薪:整车的柴火。 ↩︎

  34. 许:相信。 ↩︎

  35. 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

  36. 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

  37. 形:表现。 ↩︎

  38. 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

  39. 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太山,即泰山。北海,指齐国北边的渤海。 ↩︎

  40. 语(yù):告诉。 ↩︎

  41. 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

  4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老,敬爱,后两个“老”指老人。幼,爱护,后两个“幼”指小孩。 ↩︎

  43. 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

  44.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御,治理。 ↩︎

  45.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 ↩︎

  46. 权:称量。 ↩︎

  47. 度(duó):丈量。 ↩︎

  48. 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

  49. 危士臣:危害将士。意思是使将士处于险境。 ↩︎

  50. 构怨:结怨。 ↩︎

  51. 快于心:心里痛快。 ↩︎

  52. 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

  53. 肥甘:指美味的食物。 ↩︎

  54. 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 ↩︎

  55. 采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 ↩︎

  56. 声音:指音乐。 ↩︎

  57. 便嬖(piánbì):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

  58. 辟:开辟。 ↩︎

  59.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 ↩︎

  60. 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

  61. 若:如此。 ↩︎

  62. 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

  63. 殆:恐怕,可能。 ↩︎

  64. 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 ↩︎

  65. 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

  66. 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

  67. 盖(hé)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同“盍”,何不。本,指仁政王道。 ↩︎

  68.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

  69.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 ↩︎

  70. 涂:同“途”,道路。 ↩︎

  71. 疾:憎恨。 ↩︎

  72. 赴诉:奔走求告。 ↩︎

  73. 惛(hūn):不明事理,糊涂。 ↩︎

  74. 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

  75. 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

  76. 不敏:愚钝。谦辞。敏,聪慧。 ↩︎

  77. 尝试:试行。 ↩︎

  78. 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

  79. 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的“民”指普通百姓。 ↩︎

  80. 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放,放纵。辟,不正。侈,过度。 ↩︎

  81. 从而刑之:接着就处罚他们。刑,处罚。 ↩︎

  82. 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

  83. 制:规定。 ↩︎

  84. 畜(xù):养活。 ↩︎

  85. 乐岁:丰年。 ↩︎

  86. 凶年:荒年。与“乐岁”相对。 ↩︎

  87. 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 ↩︎

  88. 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轻,容易。 ↩︎

  89.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惟,只是。赡,足。 ↩︎

  90. 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治,讲求。 ↩︎

  91. 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穿。《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据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者”,教民“树畜”,使老人可衣帛食肉,不致冻馁。这里所说的冻馁,与无衣无食不同。 ↩︎

  92. 彘(zhì):猪。 ↩︎

  93. 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

  94. 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

  95. 谨庠(xiáng)序之教: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谨,用作动词。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

  96. 申:申诫,告诫。 ↩︎

  97. 孝悌(tì):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

  98.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意思是,年轻人懂得敬老,都来代劳。颁,同“斑”。戴,用头顶着物件。 ↩︎

庖丁解牛[1]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2]解牛,手之所触[3],肩之所倚,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5],砉然向然[6],奏刀然[7],莫不中音[8]。合于《桑林》之舞[9],乃中《经首》之会[10]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11]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12]也,进乎技矣[1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14];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15]。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23]乎!良庖岁更[24]刀,割[25]也;族庖[26]月更刀,折[27]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8]。彼节者有间[29],而刀刃者无厚[3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31]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2],吾见其难为,怵然[33]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4],动刀甚微[35]。謋[36]然已解,如土委[37]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8],善[39]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40]焉。”


  1. 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

  2. 文惠君: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

  3. 所触:接触的地方。 ↩︎

  4. 履:踩。 ↩︎

  5. 踦(yǐ):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

  6. 砉(xū)然向(xiǎng)然:砉砉作响。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向,同“响”。 ↩︎

  7. 奏刀然:进刀时发出“然”的声音。奏,进。然,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

  8. 中(zhòng)音:合乎音律。 ↩︎

  9. 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

  10. 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乃,又。会,节奏。 ↩︎

  11. 盖:同“盍”,何、怎么。 ↩︎

  12.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

  13. 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进,超过。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

  14. 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

  15. 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 ↩︎

  16.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遇,接触。 ↩︎

  17. 官知止而神欲行: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神欲,精神活动。 ↩︎

  18. 天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

  19. 批大郤(xì):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的)缝隙。批,击。郤,同“隙”,空隙。 ↩︎

  20. 导大窾(kuǎn):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窾,空隙。 ↩︎

  21. 因其固然: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

  22. 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超,从不经过容易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 ↩︎

  23. :大骨。 ↩︎

  24. 更:更换。 ↩︎

  25. 割:割肉。 ↩︎

  26. 族庖:一般的厨师。族,众。 ↩︎

  27. 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

  28. 新发于硎(xíng):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磨刀石。 ↩︎

  29. 彼节者有间(jiàn):那牛骨节间有空隙。间,空隙。 ↩︎

  30. 无厚: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 ↩︎

  31.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

  32.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

  33. 怵(chù)然:戒惧的样子。 ↩︎

  34. 视为止,行为迟: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 ↩︎

  35. 微:轻。 ↩︎

  36. 謋(huò):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

  37. 委:散落,卸落。 ↩︎

  38.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

  39. 善:这里指揩拭。 ↩︎

  40. 养生:指养生之道。 ↩︎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

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学习时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儒家很不相同。学习《庖丁解牛》,要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义,结合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理解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从而全面把握这个故事的寓意。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阅读三篇文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本课三篇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

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季氏将伐颛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