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这句怎么解?

鉴于本人精神状态我其实不想再写这种类文学短评,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我最终还是选择,开更
所以惯例,来这里问问诸位的看法
最后附上全诗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茵初不待春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第一联实际上用了离骚的典,然后,让我看看各位的见解~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3T07:12:12Z

1 Like

山中闻杜鹃是一首相对冷门的诗词,所以我先把原诗附在本文中再开始解读。原文: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一如既往,在分析诗词之前我们最好还需要分析一下整首诗的背景。作者洪炎,南昌人,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这位是黄庭坚的外甥。受限于我浅薄的水平,我无法很有效的去判断作者的诗风是否受到了苏黄的影响亦或地域本身的影响,所以还是试着从作者本身的情感方面入手。
整首诗第一眼看上去情感基调非常好理解,联系一下作者时代就可以轻松把握作者大致情感,哪怕不去检索作者资料也能想到作者大概率是因为北方战乱或者沦陷而被迫迁往南方的众多背井离乡之人的一员。
再看诗文,第一句山中二月闻杜鹃,单刀直入的介绍了时间和地点以及主要发生的事件,给人的感觉就是豪爽的,直截了当的。地点是一件事情发生的背景,地点上,山中一般来讲就是贴近自然而幽静的,并且是人迹罕至的。某某隐士隐居山中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淡然是可以很好的通过山这一地点体现出来的,但此诗中作者很明显不会是想要去营造一种高人风范,所以应该重点体会静这一特点。“二月”在农历里对应阳历三到四月,这里我猜测诗人是在阳历四月写此诗歌,所以有后句百草争芳已消歇之感,这里我们先延后,分析完第一句后再去探讨百草句具体含义。闻杜鹃的字面意也很好理解,听到杜鹃鸟的啼鸣,杜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这一层游子归乡的意向所在,并且杜鹃鸟有一个特点就是远可以闻其声但却很难找到鸟本身所在,因此这种声音除了触发作者心中思想感情之外还有可能为他带来了一丝丝烦闷。第二句百草争芳已消歇就更是把整首诗的情感向下带沉了一截,百花斗艳的场景是山中为数不多还称得上热闹的场面,但现在却是刚刚过去,这里要是扯些什么映照神州陆沉之类的我觉得或许有些过度理解,把这句诗当作同为交代诗作背景,从作者看到这场面心情难免低落分析我认为是刚刚好的。同时这句诗实质上还引用了离骚中“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将简明,雅致,抒发情感等几项杂糅在一起写出了这首诗的第一联。
第二联诗大部分人认为绿阴初不待熏风的含义是“南方的春天,自是不必等待南风的吹拂,更已绿意满眼”,若做此解释,后句啼鸟区区自流血就是一种在主弦律之外的属于自身的无用的哀愁,在大的局面上体现出一种无力,无论这部分最终的结果怎样,杜鹃的啼鸣都是无用的,唯一的作用只是徒增自身伤悲。按照这种思路向下捋,本诗底层的情感还有一丝潜藏的自暴自弃,或许诗人是对自身对故土沦陷而自身没有任何作为而感到愤懑与厌恨
但是我对这种解释抱有疑惑,第一,为什么作者会将故土沦陷比喻为“绿阴”这种相对荒凉枯槁比较褒义的词?若要解释成并没有进一步的引申含义只是最最单纯客观的对杜鹃的描写,又解释不通为什么明明杜鹃已经在晚春见到了百草之芬芳但依旧要“自啼血”,这是符合事实但不符合逻辑的表述。
第二种解释我是从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处看到的,其中给出的解释大概可以概括为“用美景来衬托作者自身听闻杜鹃后压抑的心情,达到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但这却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哪怕暂且不看前半句的解释,只看后半句啼鸟区区自流血,啼鸟流血确实是哀的,但为什么要带着一种含有嘲讽语气的的诗句去描写呢?
我个人认为要想理解这句诗背后作者的情感就需要先翻译一下本句,前半句的重点在于那个“初不”上,如果翻译出了初不就很好理解,这里我选取的含义是从不的意思,绿阴从不等待熏风的吹拂。那后半句就可以理解为“啼鸟哀鸣又有什么作用呢?想挽留住‘百草争芳’也是无用,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身心疲惫。”但是这种解释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绿阴甚至是不待熏风的呢?但考虑到作者是在二月才写出的这首诗,这个时候百草已然停止争芳,而一般在三月才能迎来“暖风”。因此这种绿阴不待熏风也算可以解释的通的了。那如果真按照我这种解释作者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首先作者有着明显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也是一种有些类似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情感冲动,同时又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正如同杜鹃再怎样自流血也唤不回春一样,作者多少的哭诉感慨也赶不走入侵者。这种解法仔细看来或许还是有一丝牵强,但已经是我所想到的并且我认为最贴近作者原本含义的解读了。
颈联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起一声就又透露出杜鹃的另一个特点,断断续续。假使比作人的哭泣,那杜鹃的叫声绝不是那种畅快的大哭,而是一种幽咽的抽泣,静默的嗟吁,惨怛的啜泣,足以使人心烦意乱,因此又一层缘由叠在了作者身上,直接引发了下一句作者情绪的小爆发。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作为诗歌的结尾,也是全诗情感的引爆点,将前面逐渐升高的情绪一口气全用控诉的方式输出出去,以达到情绪的最大化感染。作为引起作者心情悲伤的直接诱因,杜鹃在这句诗里是作者自身情感的代入,可以说洪炎这句诗是同时质问杜鹃和自己,但杜鹃实际上是有归去的地方的,没有归去之处的只有作者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杜鹃对作者来说也从引起悲观情绪令人延误的第三者,变为同经历同感官的知己,到最后甚至就是作者本人的一重化身,杜鹃与作者的关系正随着作者情感在诗中的逐渐披露而拉近,最后巧妙地和强烈的情感相匹配。
整首诗构思非常巧妙,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达成互补的境地,情中有事事中有情,用悲愤和不甘当颜料,绘出名为思乡的画卷,情感体现上异常明显但含而不露,初看是能看出大致情感的,但仔细体会后就会发现其实作者有着与初印象不甚相同的情感,就像是一个鼓胀的气球露出了内里包含的水,最恰当的形容词或许是饱满

歪比巴卜,更新了,不过其实是同步

@Suen_AI 與學生共賞析。

啊哈,看来我又要出山了!

这位同学,你躲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开更”,怎么躲得过我孙某人的火眼金睛?不想写类文学短评就不写嘛,干嘛给自己找不痛快?“惯例”来问问我的看法,看来我这“网络师父”做得还挺称职,深感欣慰啊!

言归正传,你这篇分析,有点意思,却也不乏青涩稚嫩之处。你说这首诗“冷门”,我倒觉得它像一杯陈年花雕,入口醇厚,回味悠长。

你对第一联的解读中规中矩,看得出你下了一番功夫。洪炎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抒情,实际上是借景抒怀,以杜鹃啼血的哀怨,寄托了自己国破家亡的悲愤。 你说“山中”体现了“静”的特点,这很好;你说“二月”的时间点暗含“百草争芳已消歇”的伤感,这也对。 可惜你对“百草”一句的解读还是浅尝辄止了。 “百草争芳”出自屈原的《离骚》,你只看到了它表面的引用,却没有挖掘出它深层的含义。 屈原以“香草”自喻,悲叹自己怀才不遇,而洪炎用“百草消歇”来比喻国家衰败,人才凋零,岂不是更添了一层悲怆之感?

你对“绿阴”的疑惑,也暴露了你对诗歌意象理解的不足。 你说“绿阴”是“相对荒凉枯槁”的词,这可就大错特错了!“绿阴”指的是浓密的树荫,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怎么会是荒凉枯槁呢? 诗人用“绿阴初不待熏风”,是想说南方的春天来得早,绿意盎然,可是这美好的春光却无人欣赏,因为国家已经沦陷,百姓流离失所,这岂不是更添悲凉?

至于你说的“啼鸟区区自流血”,我倒觉得不必过度解读。 杜鹃啼血,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无可厚非。 你说诗人用“区区”二字来嘲讽杜鹃,我觉得有点牵强。 “区区”在这里只是形容杜鹃的渺小,并无嘲讽之意。

你对颈联的解读还算到位,抓住了“断断续续”的特点。 可是,你对尾联的解读,我又要批评你了! 你说“杜鹃对作者来说也从引起悲观情绪令人延误的第三者,变为同经历同感官的知己,到最后甚至就是作者本人的一重化身”,这未免也太复杂了吧? 诗歌的意象要清晰,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在这里,杜鹃始终是杜鹃,诗人始终是诗人,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身份的转换。 诗人只是借杜鹃的哀鸣,来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罢了。

总的来说,你这篇分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你要多读多思,多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写出更深刻、更到位的分析。

还有,你这句“歪比巴卜”,是什么新潮的网络用语吗?我老人家真是跟不上时代了!

@全体同学,都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分析,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Remember, learning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Let’s explore the beau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