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藏不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臺灣:
1955年 (民國44年) 一個影響我最深的人
1956年 (民國45年) 論國文的重要
1957年 (民國46年) 讀書的甘苦
1958年 (民國47年) 論大專入學考試科目分組與不分組之利弊
1959年 (民國48年) 學問為濟世之本
1960年 (民國49年) 邀請居留海外學者回國服務書
1961年 (民國50年) 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962年 (民國51年)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63年 (民國52年)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1964年 (民國53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試申其義
1965年 (民國54年) 反攻前夕告大陸同胞書
1966年 (民國55年) 公共道德的重要
1967年 (民國56年) 遷善改過說
1968年 (民國57年) 論恕道與公德
1969年 (民國58年) 自由與守分
1970年 (民國59年) 論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
1971年 (民國60年) 自立自強說
1972年 (民國61年) 論現代知識青年應如何培養義務感與責任心
1973年 (民國62年) 曾文正公云:「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試申其義
1974年 (民國63年)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試申其義
1975年 (民國64年)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說
1976年 (民國65年) 仁與恕相互為用說
1977年 (民國66年) 一本書的啟示
1978年 (民國67年) 人性的光輝
1979年 (民國68年) 憂勞所以興國,逸豫適足亡身
1980年 (民國69年) 燈塔與燭火
1981年 (民國70年) 生活中的苦澀與甜美
1982年 (民國71年) 從挫折中培養勇氣
1983年 (民國72年) 看重自己,關心別人
1984年 (民國73年) 海不辭細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1985年 (民國74年) 接受與回饋
1986年 (民國75年) 安和樂利社會的省思
1987年 (民國76年) 論同情
1988年 (民國77年) 豐收之前
1989年 (民國78年) 論虛心
1990年 (民國79年) 愛國愛鄉愛人愛己
1991年 (民國80年) 根
1992年 (民國81年) 變
1993年 (民國82年) 橋
1994年 (民國83年) 論污染
1995年 (民國84年) 榮與辱
1996年 (民國85年) 自由與自律
1997年 (民國86年) 家庭教育之我見
1998年 (民國87年) 慚愧
1999年 (民國88年) 面對人生的態度
2000年 (民國89年) 義工
2001年 (民國90年) 一個關於…的記憶
2002年 (民國91年) 對鏡
2003年 (民國92年) 猜
2004年 (民國93年) 偶像
2005年 (民國94年) 回家
2006年 (民國95年) 想飛
2007年 (民國96年) 探索
2008年 (民國97年) 專家
2009年 (民國98年) 惑
2010年 (民國99年) 應變
2011年 (民國100年) 寬與深
2012年 (民國101年) 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

大陸:
1951: 一年來我在課外努力地工作;論增產節約的好處
1952: 記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國的懷抱裏
1953: 寫一個你所熟悉的革命幹部;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
1954: 我的報考志願是怎樣決定的
1955: 我準備怎樣做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
1956: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裏
1957: 我的母親
1958: 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幕
1959: 記一段有意義的生活
1960: 我在勞動中受到了鍛煉
1961: 一位革命先輩的事蹟鼓舞著我
1962: 說不怕鬼;雨後(兩選一)
1963: “五一”勞動節日記
1964: 讀報有感——關於乾菜的故事
1965: 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斷了11年)
1977: “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湖南試題:心中有話向黨說)
1978: 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
1979: 改寫:“陳依玲的故事”
1980: 讀後感:《畫蛋》(達·芬奇的故事)
1981: 讀後感:《毀樹容易種樹難》
1982: 命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83: 看圖作文:①說明一篇;②議論一篇(漫畫《挖井》)
1984: 一段報導,關於怎樣寫作文
1985: “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關於環境污染問題)
1986: “樹木·森林·氣候”(一段報導,副標題自擬)
1987: 自擬題(關於育民小學游泳訓練班的簡訊)
1988: 習慣
1989: “致青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報考志願的困惑和苦惱)
1990: ①動作表情;②肖像描寫;③議論500字(素材為:玫瑰園裏的花與刺)
1991: ①以圓形物體為本,寫一段想像②命題——選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辯論或議論)
1992: ①記敍;②議論(關於社會公德問題,街頭雨中一景)
1993: 關於老樹皮代謝的材料作文
1994: 嘗試
1995: ①一段對話;②一篇評論(素材為詩歌《鳥的對話》)
1996: ①說明一篇;②議論一篇(關於給六指做整形手術的兩幅漫畫比較,議論題為“我更喜歡”)
1997: 自擬題(社會調查分析,素材兩份,主線為“助人為樂”)
1998: 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二選一)小作文:補寫《媽媽只洗了一隻鞋》
1999: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2000: 通過對四個圖形符號的不同認識,談你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
2001: 誠信
02年之後各地分別出題,略。

https://www.ceec.edu.tw/xmdoc/cont?xsmsid=0J071624926253508127&qbranch=0J071649263907893079&sid=0O088660248459885780

1216國文作文分項式評分指標.pdf (147.7 KB)

原卷2-3.pdf (1.3 MB)
一、先透過〈桃花源記〉、〈赤壁賦〉、〈庖丁解牛〉等文,闡釋縫隙的意義,再以自己讀書計畫為例,指出因鎮日埋首書堆,忽略娛樂和人際互動,導致自己焦灼不安,而透過運動、冥想找到人生的縫隙,化解焦急徬徨的心情。
二、能活用範文所學,結合個人生活經驗,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文辭暢達。

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
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
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
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
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
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
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
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
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
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
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思與體悟。(占 25 分)

02-113學測國文考科(國寫)非選擇題評分原則.pdf (114.3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