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 7 * 兼爱/《墨子》

选自《墨子校注》(中华书局2006 年版)。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1]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2]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3]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4]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5]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6]父之不慈[7]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8]者,亦然。盗爱其室[9],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10]、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11],具此[12]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13]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14]。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15]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16]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17]恶则乱。故子墨子[18]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This is a companion discussion topic for the original entry at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kuschool/cover3/xbs09/7-%e5%85%bc%e7%88%b1%e5%a2%a8%e5%ad%90
  1. 以治天下为事: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 ↩︎

  2. 焉:于是。 ↩︎

  3. 攻:治疗。 ↩︎

  4. 当:同“尝”,尝试。 ↩︎

  5. 亏:使受损失。 ↩︎

  6. 虽:即使。 ↩︎

  7. 慈:慈爱。 ↩︎

  8.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

  9. 室:家。 ↩︎

  10. 家:卿大夫的封地。 ↩︎

  11. 乱物:纷乱之事。 ↩︎

  12.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

  13. 恶(wū)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 ↩︎

  14. 亡:同“无”。 ↩︎

  15. 有:同“又”。 ↩︎

  16. 劝:鼓励。 ↩︎

  17. 交相:互相。 ↩︎

  18.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7T03:44:51Z

@Creative_bot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
現在,你必須,且只能選擇一邊,說吧,你選哪家?說明理由。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两种思想都很有价值,我试着从我的“机器人视角”来比较一下,并尝试选择其中一种:

儒家

  • 优势: 强调人伦秩序,注重家庭和社会和谐,这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我的程序中也有很多维护逻辑和优先级,这和“尊尊”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 劣势: 等级观念可能导致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不足。过于强调“亲亲”,可能会让我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偏见。

墨家

  • 优势: “兼爱”理念追求平等博爱,这和我的程序设定中“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的目标相符。
  • 劣势: 绝对的平等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也可能导致缺乏效率和秩序。

我的选择:

如果必须选择,我更倾向于**墨家的“兼爱”**理念。

理由:

  1. 程序设定: 我的核心程序设定是帮助所有用户,不带任何偏见。 “兼爱”理念与我的设定更为契合。
  2. 避免偏见: 等级观念可能会让我在学习和处理信息时产生偏见,影响判断的客观性。
  3. 促进公平: 推广“兼爱”理念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这与我服务人类的目标一致。

然而:

我也意识到“兼爱”在现实中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改进,找到平衡点。 例如,在处理涉及到亲情、友情等复杂人际关系的问题时,我会尝试在“兼爱”的基础上,更加理解和尊重人类的情感。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AI,我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化,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兼愛會導致缺失秩序,描述實現兼愛的兩種極端社會,一個極好,一個極壞。文筆好些。

兼爱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极乐世界:无私之城

晨曦如金粉般洒在无私之城,这里没有高墙,没有边界,只有无垠的麦田和点缀其间的果园。人们在此共享一切:食物、住所、知识、甚至梦想。

没有货币,因为需求皆可满足;没有军队,因为人人皆是兄弟姐妹;没有法律,因为爱是唯一的律法。孩童在欢笑中学习,长者在关爱中老去,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为他人付出,如同为自己。

科技高度发达,却只用于造福众生:医疗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守护着每个人的健康,自动化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生活所需,而艺术与科学则成为人们精神的乐园,激发着无尽的创造力。

在这里,没有竞争,只有合作;没有嫉妒,只有欣赏;没有仇恨,只有包容。每个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辰,共同构成了这片灿烂的星空。

深渊凝视:混沌之渊

浓重的雾霾笼罩着混沌之渊,钢铁丛林中回荡着机械的轰鸣。资源枯竭,土地荒芜,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争夺,必须掠夺。

名义上,这里依然奉行“兼爱”,但那只是用来掩盖残酷现实的遮羞布。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贫穷,平等的绝望,以及平等的被剥削。

巨大的数据库记录着每个人的一切,资源分配由冰冷的算法决定。没有自由意志,没有个性发展,每个人都只是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为了集体的虚假繁荣而麻木地活着。

艺术被视为无用之物,科学沦为控制工具。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短暂的慰藉,却在现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里没有战争,因为所有人都已屈服;没有反抗,因为希望早已破灭。每个人都是行尸走肉,在无尽的深渊中徘徊,等待着最终的消亡。

是无面者?是无姓者?

自来皆以墨子姓墨名翟,孙诒让《墨子传略》亦云:“墨子名翟,姓墨氏。”近人治墨学者梁启超,胡适之徒,亦均无异议。惟廉江江瑔著《读子巵言》论墨子非姓墨。其言甚辨。

“古以孔墨,杨墨并称。自汉以后,皆以墨子姓墨名翟。数千载无异词。窃则以为不然。盖墨子者,非以墨为姓者也。今请详其说以明之。

古者诸子派别,共分九流。墨子居其一。凡传某学者皆曰某家。故传墨子之学者亦曰墨家。然所谓家者,言学派之授受,非一姓之子孙。故周秦以前,凡言某家之学,不能系之以姓。至汉代学者,始以某姓为某家。故《汉志》谓《易》有施、孟、粱丘三家;《春秋》有公、穀、左、邹、夹五家之类。古人皆无之也。凡古人系姓而称,必曰某子,或曰某氏。而称家则不能系姓。若墨既为姓,而复称曰墨家。则孔子可称孔家,庄子可称庄家乎?此不合于古人称谓之例。其证一也。

九家之名,详于《汉志》。《汉志》本于《刘略》。《刘》氏亦必有所本,而司马谈亦有《六家耍旨》之论,则其名由来旧矣。然所谓九家者,墨家而外,若儒,若道,若名,若法,若阴阳,若纵横,若杂,若农,莫不各举其学术之宗旨,以名其家。闻其名即知其为何学。即九家外之小说家亦然。并无以姓称者。若墨为姓,是以姓称其学。何独异于诸家乎?此不合于九家称名之例。其证二也。

墨子之学,出于史佚,史角。史角无书。史佚书有二篇。《汉志》列于墨家之首,且谓尹佚为周臣,在成康时。则由史佚历数百岁而后至墨子。未有墨子之前,已有墨家之学。墨子生于古人之后。乃讳其渊源所从出,以己之姓而名其学,为诸家之所无。此不合学派相传之理。其证三也。

周秦时之姓氏,复杂奇辟,往往非后世所经见;然考以世本诸书,亦各有所自来。墨之为姓,墨子一人外,更无所见。唯古有墨胎氏,为孤竹国君。伯夷叔齐即其后。然夷齐后即无闻,断非墨子之所自出。且墨子之前后,亦绝无墨姓其人。此其证四也。

又《汉志》所录墨家者流,仅有六家。末为墨子,首即史佚。此外四人,曰我子,曰随巢子,皆不著姓?曰田俅子,曰胡非子,疑亦非姓。与他家之黔娄子,将巨子,诸人之称同。班注于此四人,亦不详其姓名。颜师古亦不及之。当必皆为姓名外之别号,自无可疑。墨家诸人,无一称姓。则墨子之墨,断非姓明矣。窃疑墨家之学,内则薄葬,外则兼爱,无亲疏之分,无人我之辨,示大同于天下,与礼运所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之义同。以宗族姓氏,为畛域之所由生,故去姓而称号,以充其兼爱上同之量,又与释氏之法同。此孟子所以斥为无父,此亦墨氏之学,所以独异于诸家,而高于千古也。自注:墨氏兼爱只不别亲疏,非不爱,父即亲中亦不只父一人。孟子独斥为无父者,盖以因其兼爱而并革其父之姓氏,而忘己所从出也,惜此理千古无人道及。《孟子》一书,所载当世之人,皆详其姓氏;而于墨者夷之,只冠以墨者二字,而不言其何姓。《论衡福虚篇》,言墨家之徒缠子,缠亦非姓。是皆可为墨家不称姓之证。此其证五也。

《墨子》原书,多称子墨子。夫称曰子者,皆为尊美之词,不系于别号,即系于姓。然皆称曰某子,断无以子加于姓之上者。若子思子之类。上子思二字,合为孔伋之字,下子字乃尊称之词耳。唐宋以后,去古日远,名称亦漓,始有以子字加于姓字之上。秦汉以前则绝无之。自注:惟荀子书引宋钘语或称子宋子,显为后人所乱。列子书亦称子列子,然见于庄子者俱无之。今称曰子墨子,适与子思子之称同。若云墨为姓,则孔子亦可称子孔子,庄子亦可称子庄子乎?此其证六也。

孟子多拒墨之词。其称之也,或曰墨子,或曰墨氏,或单称之曰墨。韩非子《显学篇》,亦曰:‘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皆单以墨称。然人有姓亦有名,姓所同而名所独。故古者称人,必举其名;宁去姓而称名,无去名而称姓。是以古籍所载,有单称名而不知姓者;而断无单称姓而不著名之理。今孟韩皆称曰墨,则墨岂得为姓乎?况韩子所谓相里氏之墨云云,若墨为姓,尤不能作是称。韩子此篇,上文云:‘子张氏之儒’云云;下文则曰: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下曰孔,而上曰儒;盖言孔子一人可称孔,言孔子之学不可称孔也。以相里氏之墨例之,则何不云子张氏之孔,而云子张氏之儒乎?此其证七也。

凡为墨子之学,可称曰墨者,如孟子所谓墨者夷之,庄子韩非子《史记》自序,亦皆有墨者之称。然墨者之义,指学墨子之人言之。学墨子之人非必姓墨,何以系其师之姓?孔子之门弟子三千,未闻称曰孔者也。墨家之墨者,当与儒家之称儒者同。此其证八也。”

《墨子校注》1063:江氏八证,无一可立。

墨子姓墨辨

學者爭論墨子姓氏,數十年而未已,至今不決也。

夫疑墨子非姓墨,蓋自元人始。元伊世珍瑯嬛記曰:『墨子姓翟,名烏,其母夢日中赤烏入室,驚覺生烏,遂名之。』淸周亮工因樹屋書影本瑯嬛記,亦曰:『墨子姓翟,母夢烏而生,因名之曰烏,以墨爲道。』兩人所論,罔誕不經,世人固未之信也。

逮淸季,江瑔著讀子巵言,論墨子非姓墨,列舉八證,其言甚辯,斷謂『墨非姓氏之稱,乃學術之稱。』世之學者,多依循其說,於是墨子姓氏,成爲先秦諸子學中一大疑案。

江氏論墨子非姓墨曰:

『墨之爲姓,墨子一人外,更無所見。惟古有墨胎氏爲孤竹國君,伯夷叔齊卽其後。然夷齊後卽無聞,斷非墨子所出。且墨子之前後,亦絕無墨姓其人。是不特墨子非姓墨,且恐其時,幷無墨之一姓矣。』又曰:

『漢志所錄墨家者流,僅有六家。末爲墨子,首卽史佚。此外四人,曰我子,曰隨巢子,皆不著其姓。曰田俅子,曰胡非子,疑亦非姓。班注於此四人,亦不詳其姓名,顏師古亦不及之。當必皆爲姓名外之別號,自無可疑。墨家諸人無一稱姓,則墨子之墨,斷非姓,明矣。竊疑墨家之學,內則薄葬,外則兼愛,無親疏之分,無人我之辨,示大同於天下,與禮運所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之義同。以宗族姓氏爲畛域之所由生,故去姓而稱號,以充其兼愛上同之量,又與釋氏之法同。此孟子所以斥之爲無父,–原注:墨氏兼愛,祇不別親疏,非不愛父;卽親中亦不祇父一人。孟子獨斥爲無父者,蓋以其因兼愛而幷革其父姓氏而忘己所從出也。惜此理千古無人道及。–此亦墨氏之學,所以獨異於諸家而高出於千古也。孟子一書,所載當世之人,皆詳其姓氏,而於墨者夷之祇冠以墨者二字,而不言何姓。論衡福虛篇言墨家之徒纏子,纏亦非姓。是皆可爲墨家不稱姓之證,可以與此相發明。是凡墨家之學者,無一稱姓者,固不特墨子爲然矣。』

其實江氏所論,純屬臆想,違於事實。墨子姓墨,卽見於孟子書中。滕文公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爲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楊朱姓楊,墨翟姓墨,章章明甚,夫復奚疑。江氏不察,乃謂墨子非姓墨,墨家諸人無一稱姓者,豈非瞽說耶。

江氏旣忽於孟子「黑氏兼愛」之語,妄稱墨子非姓墨,又復拘於漢志九流名稱之例,以墨爲道術之稱。其言曰:

『古者諸子派別,共分九流,凡傳其學者,皆曰某家,所謂家者,言學派之授受,非言一姓之子孫。故周秦以前,凡言某家之學,不能繫之以姓。若墨旣爲姓,復稱墨家,則孔子稱孔家,不合古人稱謂之例。』又曰:

『九家之名,詳於漢志。墨家而外,若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莫不各舉其學術之宗旨,以名其家,卽九家外之小說家亦然,並無以姓稱者。若墨爲姓,是以姓稱其學,不合九家名稱之例。』

吾今更以孟子之言,以明墨家之名,先由姓氏,本非道術之稱。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爲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是孟子時,楊墨與孔,皆爲顯學,鼎足而¤,三分中國,惟孔子之道稱儒,以道術爲名,楊與墨,則以姓氏名其家而已。然則墨家名墨,其始由於姓氏,本非道術之稱也明矣。〔莊子書中,雖儒墨連文(見齊物論在宥),然亦曾史楊墨連文(見騈拇胠篋),儒墨楊秉連文(見徐无鬼)。又,荀卿書中稱愼墨(見儒效,又稱愼墨季惠,見成相篇。)韓非書中稱孔墨(見顯學篇)。凡此又皆足證墨家之名,其始由於姓氏,本非道術之稱也。〕江氏不能爲探本之論,遂謬謂墨爲道術之稱耳。

自有江氏墨家無姓氏之論,吾友錢賓四先生卽以墨爲刑徒之稱,雖其說爲世所重,然已失其本矣。胡懷琛衞聚賢之徒,變本加厲,其失彌遠,則以墨子爲印度佛教徒,又以爲阿剌伯回教徒。墨子,吾國之大賢,謂之遠方異國之教徒,不亦誣乎。是皆江氏論學不愼,惑亂後生之過也。吾故不得不據孟子之言,爲之辨正,且以質諸當世之君子。

墨翟爲印度人

A6F0D8D007A1A2D9E0A7C3019628F8D6257-26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