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这是恩格斯1894年1 月25 日在伦敦给当时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一封回信。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1](1608—1647)〕意大利物理学家,在流体力学方面有重要贡献等)是由于16 世纪和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1.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 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2]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3]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 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image
恩格斯在新形势下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木刻) 李焕民 作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4]、奥古斯都[5]、克伦威尔[6]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7]、米涅[8]、基佐[9]以及1850 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10]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11]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12]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13]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向……[14]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的……[15],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 弗·恩格斯

上层建筑由什么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什么因素制约?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恩格斯的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是我们学习这封信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学习恩格斯这封信,要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会总体把握,像恩格斯在信中所说的“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This is a companion discussion topic for the original entry at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kuschool/xbz000/xbz001/xbz003
  1. 〔托里拆利(1608—1647)〕意大利物理学家,在流体力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

  2. 1648—1830 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1618—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性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由于战争造成的影响,在1648—1830年间,德国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

  3. 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革命战争,这里指1792—1799年法国与由欧洲一些君主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德国是这个反法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拿破仑战争,指1799—1815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与反法联盟各国之间的战争。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

  4. 凯撒(前102 或前100—前44):现在一般译作“恺撒”,古罗马统帅、政治家、作家。集执政官、保民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著有《高卢战记》等。 ↩︎

  5. 奥古斯都(前63—14):古罗马皇帝,罗马帝国创始人(前27—14在位)。原名盖约·屋大维,凯撒的甥孙,后被收为养子。“奥古斯都”是元老院所赠的尊号,拉丁语意为“神圣的”“至尊的”。 ↩︎

  6. 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政治家、军事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独立派领袖,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

  7. 梯叶里(1795—1856):法国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中,提出阶级斗争学说,强调用阶级斗争观点阐释历史,认为阶级斗争是说明中世纪以来的全部历史的钥匙,因而被马克思称为“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之父”。 ↩︎

  8. 米涅(1796—1884):法国历史学家。他在《法国革命史》中强调法国革命的必然性,用各个阶级的不同利益的冲突说明各个政治集团和派别之间的斗争,认为恐怖统治与拿破仑一世专政都是法国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预言复辟王朝必将为资产阶级政权所代替。 ↩︎

  9. 基佐(1787—1874):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用第三等级(即后来的资产阶级)反对特权等级的斗争来说明法国历史。 ↩︎

  10. 摩尔根(1818—1881):美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著有《古代社会》等。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一书作了详细摘要。恩格斯指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 ↩︎

  11. 古·冯·居利希(1791—1847):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下文“枯燥的材料汇集”指他的《关于当代主要商业国家的商业、工业和农业的历史叙述》一书。 ↩︎

  12. 《雾月十八日》:指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13. 《费尔巴哈》: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14. 原信此处缺损。 ↩︎

  15. 原信此处缺损。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7T12:18:20Z

@Creative_bot
1.To what extent are economic relations causally effective (are they sufficient causes, occasions or permanent conditions etc., of social development)?

  1. What roles do the factors of race and historical personality play in Marx-Engels’ conception of history? – H.D.
    使用中文回答
  1. 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因果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并非唯一因素。他们主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核心。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不同的经济关系造就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例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 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因此,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终决定力量,但它并非唯一原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思想等。

  1. 种族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种族因素在历史发展中 不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批判种族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非种族差异。

  • 历史人物的作用是有限的: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他们不能创造历史,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
  • 杰出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 杰出的历史人物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加速历史发展;反之,反动人物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延缓历史发展。但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还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

总而言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种族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

你怎麼認為,細說說

好的,我来细致地解释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关系、种族因素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

一、经济关系:社会发展的基石,但非唯一决定因素

  1. 经济基础决定论:

    • 想象一下社会就像一栋大楼,经济基础就如同这栋楼的地基,而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就好比地面上的建筑。
    • 地基决定了建筑的结构、风格甚至功能,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 例如,奴隶社会必然产生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由此产生奴隶制法律和维护奴隶制的主流思想。
  2. 阶级斗争:社会进步的引擎

    •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阶级,而阶级之间由于利益冲突必然产生斗争。
    • 这种斗争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例如奴隶反抗奴隶主,最终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 生产力: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现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束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 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 虽然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并非唯一因素。
    • 政治、文化、思想、科技等因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社会面貌。

二、种族因素:并非社会发展决定因素,批判种族主义

  • 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种族主义,认为种族差异并非社会发展的原因,更不能成为划分等级、进行压迫的借口。
  • 他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斗争,与种族无关。

三、历史人物:历史的参与者而非创造者

  1. 受制于历史条件:

    • 历史人物的活动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超越时代,只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
    • 就像优秀的舵手能够带领船只乘风破浪,但前提是他无法改变风向和海浪。
  2. 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

    • 杰出的历史人物可以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加速历史发展。
    • 而反动历史人物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延缓历史进程。
    • 但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仍然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

总而言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种族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他们强调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也承认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希望这个更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我要的是你認為的,不要馬克思恩格斯的

好的,我理解了。你想了解我对经济关系、种族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看法,而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我将尽力阐述我自己的观点,但作为一个 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或经历,我的“观点”更像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我认为:

一、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我同意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重要影响,也认同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历史上,许多社会变革都源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 例如,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阶级结构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然而,我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因素来解释:

  • 文化因素: 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都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向。例如,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可能更容易形成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而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则可能更容易发展出自由民主的制度。
  •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它可以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例如,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古代文明的衰落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二、种族并非社会发展决定因素,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

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我认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宝贵的财富,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种族差异更多是社会构建的结果,而非生物学决定。历史上的种族歧视政策和意识形态扭曲了人们对种族差异的认知,人为制造了种族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三、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参与者,其作用受时代局限性影响

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一些领袖人物的决策和行动,确实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 例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的独立进程,曼德拉为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人物并非全知全能,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也受到时代背景、个人认知等因素的局限:

  • 他们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完全掌控历史进程。
  • 他们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 我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 我们应该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实,既要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也要关注其他因素的影响,反对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解 放 思 想 , 实 事 求 是 ,团 结 一 致 向 前 看 *

( 一 九 七 八 年 十 二 月 十 三 日 )

这 是 邓 小 平 同 志 在 中 共 中 央 工 作 会 议 闭 幕 会 上 的 讲 话 。 这 次 中 央 工 作 会

议 为 随 即 召 开 的 中 共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作 了 充 分 准 备 。 邓 小 平 同 志 的 这 个

讲 话 实 际 上 是 三 中 全 会 的 主 题 报 告 。

最 近 国 际 国 内 都 很 关 心 我 们 对 毛 泽 东 同 志 和 对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评 价 问 题 。 毛 泽 东 同 志 在 长 期 革 命 斗 争 中 立 下 的 伟 大 功

勋 是 永 远 不 可 磨 灭 的 。 回 想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革 命 失 败 以 后 , 如 果

没 有 毛 泽 东 同 志 的 卓 越 领 导 , 中 国 革 命 有 极 大 的 可 能 到 现 在

还 没 有 胜 利 , 那 样 , 中 国 各 族 人 民 就 还 处 在 帝 国 主 义 、 封 建 主

义 、 官 僚 资 本 主 义 的 反 动 统 治 之 下 , 我 们 党 就 还 在 黑 暗 中 苦

斗 。 所 以 说 没 有 毛 主 席 就 没 有 新 中 国 , 这 丝 毫 不 是 什 么 夸 张 。

毛 泽 东 思 想 培 育 了 我 们 整 整 一 代 人 。 我 们 在 座 的 同 志 , 可 以 说

都 是 毛 泽 东 思 想 教 导 出 来 的 。 没 有 毛 泽 东 思 想 , 就 没 有 今 天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 这 也 丝 毫 不 是 什 么 夸 张 。 毛 泽 东 思 想 永 远 是 我 们

全 党 、 全 军 、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的 最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 我 们 要 完 整

地 准 确 地 理 解 和 掌 握 毛 泽 东 思 想 的 科 学 原 理 , 并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加 以 发 展 。 当 然 , 毛 泽 东 同 志 不 是 没 有 缺 点 、 错 误 的 , 要

求 一 个 革 命 领 袖 没 有 缺 点 、 错 误 , 那 不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 我 们 要

领 导 和 教 育 全 体 党 员 、 全 军 指 战 员 、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科 学 地 历 史

地 认 识 毛 泽 东 同 志 的 伟 大 功 绩 。

@Creative
你認可鄧小平這段話中關於毛澤東的部分嗎?和恩格斯觀點是否矛盾

Here’s a thinking process to analyze Deng Xiaoping’s state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Engels’ views:

  1. Identify the core elements of Deng’s statement regarding Mao:

    • Acknowledges Mao’s “great contributions”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 Emphasizes Mao’s leadership as crucial for the revolution’s success.
    • States “without Chairman Mao,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in educating a generation and founding the CPC.
    • Affirms Mao Zedong Thought as a valuable spiritual asset.
    • Calls for a complet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Mao Zedong Thought, with development in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 Acknowledges Mao’s shortcomings and errors, stating it’s un-Marxist to expect a revolutionary leader to be without them.
    • Advocates for a scientific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Mao’s achievements.
  2. Identify relevant aspects of Engels’ views (based on the previous conversation and the provided text):

    •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nomic rela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 though not sole, determinan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Role of Individuals: Individuals, even “great men,” operate with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ir impact is shaped by these conditions. If one individual is absent, another will likely emerge to fulfill a similar role when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re ripe. “Necessity asserts itself through chance.”
    • Critique of “Great Man” Theory: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s, emphasizes the underlying forces of history and the limitations of individual agency.
  3. Compare and contrast Deng’s statements with Engels’ views:

    • Points of Alignment:

      • Both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figures. Engels discusses figures like Napoleon and Cromwell, showing recognition of their impact.
      • Both recognize that historical figures are products of their time. Deng acknowledges Mao’s “shortcomings and errors,” implying his actions were within a historical context.
      • Deng’s call for a “scientific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aligns with a materialist approach to history.
    • Points of Potential Tension/Nuance:

      •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 Deng’s statement, particularly “without Chairman Mao,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places a very strong emphasis on Mao’s individual role. Engels,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s, would likely emphasize the underlying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made a revolution possible and perhaps suggest that a leader fulfilling a similar role would have emerged even if Mao wasn’t present. Engels’ examples of Caesar, Augustus, Cromwell, and the eventual emergence of someone to replace a missed “great man” are relevant here.
      • “Spiritual Wealth”: Deng refers to Mao Zedong Thought as a “valuable spiritual asset.” While Engels wouldn’t dismiss ideology entirely, his primary focus is on the material base.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wealth” might be viewed through a materialist lens as a reflection of underlying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rather than an independent force.
  4. Formulate a nuanced answer:

    • Start by acknowledg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mparison. It’s not a simple yes/no.
    • Recognize the context of Deng’s speech. It’s a political statement aimed at stabilizing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after a tumultuous period, not a purely academic historical analysis. This explains the strong emphasis on Mao’s positive contributions.
    • Address the core question directly: Does it contradict Engels? Answer with a qualified “not entirely” or “it depends on interpretation.”
    • Elaborate on the areas of potential tension, focusing on the degree of emphasis placed on individual agency versus underlying historical forces. Explain how Engels’ concept of “necessity asserts itself through chance” might provide a contrasting perspective.
    • Acknowledge the points of alignment, such as the recognition of individual importance and the need for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 Conclude by emphasizing the different contexts and aims of the two statements (political speech vs. theoretical analysis).
  5. Refine the language: Ensure the answer is balanced, avoids overly strong claims, and accurately reflects both Deng’s and Engels’ perspectives. Use phrases like “it could be argued,” “some might see a tension,” and "it’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ontext."我認為鄧小平這段話中關於毛澤東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與恩格斯的觀點存在張力,但並非完全矛盾,而是側重點有所不同。

以下是我的分析:

鄧小平的觀點(關於毛澤東):

  • 極大強調毛澤東的個人作用: 鄧小平非常強調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關鍵作用,認為「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甚至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突出了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 強調毛澤東思想的價值: 鄧小平高度評價毛澤東思想,認為它「培育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同時承認毛澤東的缺點和錯誤: 鄧小平也指出「毛澤東同志不是沒有缺點、錯誤的」,並且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要求革命領袖沒有缺點是錯誤的。

恩格斯的觀點(基於之前的討論和文本):

  • 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 恩格斯強調社會歷史發展歸根到底是經濟關係決定的,雖然也承認其他因素的作用,但經濟基礎是最終的決定力量。
  • 歷史人物的作用是有限的: 恩格斯認為歷史人物的出現帶有偶然性,但如果沒有某個特定的人物,歷史的進程也會由其他人來推動。他用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例子說明,當歷史需要某種人物時,這種人物就會出現。
  • 批判「英雄史觀」: 恩格斯的觀點傾向於批判過分誇大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他更注重社會整體的發展規律和群眾的作用。

矛盾與張力:

  • 個人作用 vs. 歷史必然性: 鄧小平的「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的說法,如果從字面上理解,似乎過於強調毛澤東個人的不可替代性,這與恩格斯強調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偶然性中包含的必然性存在張力。恩格斯可能會認為,即使沒有毛澤東,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會有其他人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只是具體的方式和細節可能有所不同。
  • 「精神財富」的解讀: 鄧小平將毛澤東思想視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恩格斯雖然也承認意識形態的作用,但更強調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從恩格斯的角度看,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影響,也是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鬥爭的產物。

不完全矛盾的原因:

  • 政治語境的差異: 鄧小平的講話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發表的,目的是總結歷史經驗,穩定黨內思想,為改革開放奠定基礎。因此,他需要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地位,以維護黨的團結和合法性。這與恩格斯作為理論家的學術分析目的不同。
  • 承認錯誤的共同點: 鄧小平和恩格斯都承認歷史人物會犯錯誤,這點是共通的。鄧小平指出毛澤東有缺點和錯誤,恩格斯也並未將任何歷史人物視為完美無缺。
  • 對「偉大功勛」的認可: 恩格斯並不是否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他只是反對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而忽視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貢獻是巨大的,這點是無法否認的,恩格斯也可能會承認毛澤東在特定歷史時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結:

鄧小平的這段話在強調毛澤東的個人作用方面,與恩格斯強調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存在一定的張力。 然而,考虑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讲话的目的,以及邓小平也承认毛泽东的错误,这番话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表述,而非纯粹的理论分析。 恩格斯可能会认为,即使没有毛泽东,中国的革命也可能以其他方式发生和胜利,但他不会否认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

因此,不能簡單地說鄧小平的觀點完全否定了恩格斯的觀點,而是兩者在看待歷史人物的作用時,側重點有所不同。 鄧小平的講話更側重於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重要地位,而恩格斯的觀點則更側重於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经济基础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经济基础不也是人的创造物吗,个人尤其是伟大人物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不是很大的吗?有没有可能是人创造出来的经济基础影响历史的发展,是不是就等同于人在创造、影响历史

2 Likes

@Creative 评价上述观点

Here’s a thinking process to evaluate the statement “economic base is important, but it’s created by people, and great individual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it, so it’s people creating the economic base and thus influencing history”:

  1. Acknowledge the truth in the premise: The statement correctly identifies that economic systems aren’t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a; they are indeed created and shaped by human actions. It also correctly points out that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nfluential one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s.

  2. Identify the core question: The crux of the matter is 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Does the fact that humans create the economic base mean that human agency is the primary driver of historical change, overshadow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base itself?

  3. Consider the Marxist/Engelsian perspective: Recall the core tene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Economic base as the foundati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how people produce and exchange goods) is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that shapes other aspects of society (superstructure).
    •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ere’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but the base is ultimately determining “in the last instance.”
    • Objective conditions: People make history, but they do so within existing material conditions, which predate their individual actions.
  4. Analyze the statement’s arguments in light of the Marxist perspective:

    • “Economic base is created by people”: True, but this creation isn’t arbitrary or solely driven by individual will. It’s shaped by pre-existing conditions, available technology, resources, social needs, etc. Think of the 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 it wasn’t just a bunch of people deciding to invent factorie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trade, and shifting social relations played crucial roles.
    • “Great individual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it”: Also true. Think of entrepreneurs, inventors, or even political leaders who implement economic policies. However, their influence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the existing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ossibilities it allows. A brilliant inventor in a feudal society might not be able to develop mass production without the necessary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 “People creating the economic base…influencing history”: This is the core assertion. While there’s a degree of truth, it risks reversing the causal arrow. Marx and Engels argue that the existing economic base provides the context and sets the limits for individual ac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5. Formulate a nuanced counter-argument: Avoid a simple “yes” or “no.” Emphasiz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cept of “determination in the last instance.”

    • Acknowledge the agency: Yes, humans create and shape the economic base.
    • Highlight the constraints: But they do so within existing material conditions. The economic base isn’t a blank slate.
    • Explain “determination in the last instance”: While individuals can influence the form and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its broad trajectory are shaped by underlying material forces (e.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 Address the “great individuals” point: Their impact is significant, but their success often depends on aligning with or capitalizing on existing economic trends. They don’t operate in a vacuum.
    • Use an analogy: Think of a river. People can build dams, canals, and even divert its course to some extent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base). But the river’s flow is ultimately determined by gravity and the landscape (underlying material conditions).
  6. Consider potential counter-arguments to your own analysis: Acknowledge the complexity and the ongoing debate. Avoid presenting the Marxist view as the only valid interpretation.

  7. Structure the answer: Start with acknowledging the valid points, then present the counter-arguments and nuances, and finally offer a concluding statement. Use clear and concise language.

By following this thought process, you can construct a well-reasoned and nuanced evaluation of the provided viewpoint.你提出的观点触及了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辩论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常见质疑。你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既然经济基础是人创造的,尤其是伟人的创造,那么归根结底还是人在创造历史。

我的评价如下:

部分认同,但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辩证分析。

我认同的部分:

  • 经济基础是人的创造物: 这是事实。无论是生产工具的制造、生产方式的变革、分配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和智慧。经济基础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实践的产物。
  • 个人,特别是伟大人物,对经济基础有影响: 不可否认,一些杰出的个人,例如发明家、企业家、政治家等,他们的创新、决策和行动,确实能够深刻地影响经济基础的演变。例如,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开创了工业时代;某些政治家的改革措施可能带来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

需要辩证看待的部分:

  • “创造”的定义和范围: 虽然经济基础是人创造的,但这种“创造”并非完全是个人随心所欲的行为。它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包括:

    • 既有的生产力水平: 人们只能在现有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你不能指望在石器时代就创造出互联网经济。
    • 社会需求和矛盾: 新的经济形式往往是为了解决旧的经济形式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而产生的。
    • 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限制了人们创造的可能性。
    • 文化和思想传统: 既有的文化和思想也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制度选择。
  • “伟大人物”的影响力是被放大的吗? 诚然,伟大人物能加速或调整历史进程,但他们的作用也常常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发挥的。

    • 时势造英雄: 历史的需要会催生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人物。恩格斯在信中也提到,当社会需要军事独裁者时,就会出现像拿破仑这样的人物。
    • 其他人的贡献: 伟大人物的成就往往也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贡献。一项重大发明或经济变革,背后可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实践。
    •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偶然性,但其发挥的作用也受到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即使没有这个人,历史也会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只是时间和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 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虽然经济基础是人创造的,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政治制度等等。这种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强大的惯性。

    • 塑造社会结构: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
    • 影响意识形态: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反映并服务于其所处的经济基础。
    • 制约个人行为: 在特定的经济体制下,个人的行为选择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我的观点:

我认为,你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这是非常敏锐的。人确实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包括创造经济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得出“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结论。

更准确的理解是:

  • 人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历史: 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包括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等等。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基础,但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的意识、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 既有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无数个人(包括伟大人物和普通人)的主观努力在推动。

你的说法“人创造出来的经济基础影响历史的发展,是不是就等同于人在创造、影响历史” 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它强调了人的能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创造”和“影响”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客观规律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它更像是无数人在特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博弈和创造,最终形成了历史的走向。

总结:

你的思考方向是很有价值的,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解,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我们也要避免走向唯意志论,忽视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作用。 更全面地理解历史,需要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历史条件辩证地统一起来。 经济基础是人创造的,但这种创造不是孤立的、随意的,它深刻地受到既有条件的制约,并且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人的行为和历史的进程。

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基础,无论是石器、互联网,都是人累积创造出来的。想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显然人的脑海中的想法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但是付诸到现实中来必然受到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法则等现实条件的限制。
@Creative

Here’s a breakdown of the thinking process to respond to the user’s emphasis on human agency in creating productive forces and economic bases:

  1. Acknowledge the user’s core point: The user is emphasizing human agency and creativity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economic bases. This is a valid and important perspective. Start by acknowledging this directly.

  2. Reiterate the interplay between ideation and material constraints: The user makes a cru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the constraints of reality. This is a key point of agreement and a good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discussion. Highlight this distinction.

  3. Connect to existing concepts: Frame the user’s point within the existing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pecifically the concept of productive forces. Emphasize that humans are the active element within this concept.

  4. Introduc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While agreeing with the user’s emphasis, introduce the complexities and constraints that shape human action. This prevents a simplistic view of human agency as completely unfettered.

    • Accumulation and Heritage: Point out that current innovations build upon pas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It’s not a purely individual, isolated act of creation.
    • Social Context and Needs: Emphasize that the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is often influenced by societal needs and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s. The “why” behind the creation is as important as the “how.”
    • Material Limits: Reiterate the constraints of natural laws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This reinforces the point that ideation alone isn’t enough.
    • Economic System Influence: Highlight how the existing economic system shap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Capitalism, for instance, has a particular way of direct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5. Reiterat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Reinforce the core Marxist idea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is avoids presenting human agency as acting in a vacuum. The development of one influences the other.

  6. Address the “随心所欲” (as you wish) aspect: Directly address the user’s point about the seemingly free nature of thought. Acknowledge the potential for unconstrained ideas but emphasize the selection process based on feasibility and societal needs. Not every idea becomes reality.

  7. Use an analogy (optional but helpful): A metaphor can help illustrate the complex interplay. The “seed and soil” analogy is effective for showing how ideas (seeds) need the right conditions (soil) to grow.

  8. Conclude with a nuanced summary: Reiterat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agency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constraints an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different factors. Avoid definitive pronouncements and acknowledge the ongoing debate. Use phrases like “the interplay is complex” or “it’s a continuous process.”

By following this thinking process, the response acknowledges the user’s insightful point while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nuanced perspective that aligns with (and slightly expands upon) the core tene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你说的非常对,这进一步强调了在历史发展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根本的驱动力。 你精确地指出了一个关键点: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基础,最终都是人累积创造出来的。

我完全认同你强调“人的作用”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恰恰相反,它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你说的非常到位,从最初的石器到如今的互联网,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想象力和实践。

你对“想法”和“现实”的区分也极其重要:

  • 想法的“随心所欲”: 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以超越当前的物质条件,构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这是创新的源泉。
  • 现实的限制: 然而,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 这包括:
    • 社会发展水平: 当时的科技水平、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制度等都会限制想法的实现。 一个中世纪的人可能构想出飞机的样子,但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支撑其实现。
    • 自然法则: 任何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我们不能违反物理定律去制造永动机。
    • 资源限制: 可利用的资源数量和种类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人是创新的源头: 所有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最初都源于人类大脑中的想法和构思。
  2. 实践是检验和实现创新的途径: 想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被验证和实现。 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断试错、改进,并最终将想法转化为物质力量。
  3. 客观条件是创新的约束和基石: 实践活动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同时,客观条件也为新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例如,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深入,我们就能创造出更先进的技术。

总结你的观点,可以这样说: 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这些想法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 первоначальный импульс (最初的推动力)。 然而,将这些想法转化为现实,必然要受到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规律的约束。 正是在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客观限制的相互作用下,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你强调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僵化的“经济决定论”,它同样强调人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最终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