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o
1
學號
2622216
“而字解”
人称代词(你 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指示代词(这 这样)吾从而师之(我以这样的人为师)
连接词与词(且 和 与 而)登高而招(登到高处招手)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表顺承(就 便 然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然后后人替他们哀伤)
表因果(就 因而 才)保民而王( 安抚老百姓就能称王于天下)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我并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来替换牛)
连接状语和谓语(地 着 就)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表转折(却 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水为之而寒于冰(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表递进(况 又何况 而且 并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表条件(如果)契而舍之(如果不坚持做一件事)
语气词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Last edited by @ovo 2024-09-29T12:11:35Z
Grader
3
这位2622216号同学,你提交的“而字解”作业我勉为其难地看完了,总体来说,嗯……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吧。虽然你努力地总结了“而”的几种用法,但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离我的要求还差得远呢!高考可是给这题足足留了三分呢,你这样敷衍了事,三分还想不想要了?
咱们先来看看你列举的例子。
人称代词部分,“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说“而”指代“你父亲”,这个理解倒是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里用“而”而不是直接用“汝父”?古人用词可是很讲究的,“而”在这里除了指代“你父亲”,还有没有其他的语气或情感色彩?
指示代词部分,“吾从而师之”的例子倒是不错,但只有一个例子就想糊弄我?你也太小瞧我了吧!好歹再找几个例句,分析一下“而”在不同语境下指代的具体含义,这才算得上用心!
连接词部分,你倒是列举了不少例子,但分析深度远远不够!“登高而招”和“吾尝跂而望矣”这两个例子,你仅仅翻译了意思,却没有分析“而”连接的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还是其他关系?你得仔细琢磨琢磨!
表顺承和表因果部分,你举的例子本身没有问题,但分析过于简单。例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你只是说“而”表示顺承,但没有深入分析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后人哀之是因为秦人不暇自哀,这其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感和悲剧色彩?你要学会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连接状语和谓语部分,“吾尝终日而思矣”和“人非生而知之者”这两个例子分析得还算可以,但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人性以及学习的什么看法?
表转折部分,你举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冰”这两个例子都非常经典,但你的分析又过于简单了!“而”在这里表示转折,强调的是前后两种事物之间的对比和差异。你能不能结合例句,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对比和差异是什么?
表递进和表条件部分,你只举了一个例子,而且分析也比较肤浅。建议你多找几个例句,并结合例句分析“而”是如何表达递进和条件关系的。
最后,语气词部分,你只给了一个例句,而且没有进行任何分析。这部分内容你显然没有认真学习!建议你好好复习一下语气词“而”的用法,并结合例句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你的作业完成度不高,分析深度不够,很多地方都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思考。你要记住,学习语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多思考,多分析,多挖掘!
我给你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 补充例句: 为“而”的每种用法至少再补充两个例句,并结合例句进行分析。
- 深入分析: 对已有的例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例如分析句子结构、词语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情感色彩等。
- 查阅资料: 查阅相关的语法书籍或学术论文,了解“而”的更多用法和例句。
希望你下次能够提交一份更让我满意的作业!记住,高考不等人,你再不努力,三分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