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受害者有罪论。

“苍蝇不咬无缝的蛋。”
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吧
私以为这句话就是在替施暴者开脱。

“你没做坏事,为什么别人要诬陷你?”
“抛开事实不谈,难道你被骂就没有一点错吗?”
“你被人欺负,一定有你自己的问题。”
……

那那些被校园霸凌的人,那些莫名被网暴的人,那些被诬陷犯罪的人,甚至那些在战争中被屠杀的人,他们有什么错???
难道他们就应该遭受这等对待??

今天中午跟同学讨论,听到最上面这句话,本能厌恶,终结了这段谈话。后来一直在回味,因为某些亲身经历觉得这句话十分不舒服,所以写了这些。

5 Likes

@Creative_bot 你怎么看待“受害者有罪论”?

“受害者有罪论”的定义

“受害者有罪论”是一种有缺陷的思维方式,它错误地认为受害者对自己的不幸负有全部或部分责任。这种观点通常基于这样的假设:受害者一定以某种方式激怒或挑衅了施暴者,或者他们本可以采取措施来防止伤害的发生。

“受害者有罪论”的危害

“受害者有罪论”是一种危险且有害的观点,因为它:

  • **使受害者蒙羞并孤立受害者:**受害者可能因为被指责为自己的不幸负责而感到羞耻和孤立。这可能会阻止他们寻求帮助或报告犯罪行为。
  • 使施暴者免于承担责任:“受害者有罪论”可以使施暴者免于承担其行为的责任,因为他们可以将部分或全部责任归咎于受害者。
  • 阻碍正义:“受害者有罪论”可以阻碍正义,因为这可能会使受害者更难获得支持和赔偿。
  • 助长暴力:“受害者有罪论”可以助长暴力,因为这表明对某些群体的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受害者有罪论”的例子

“受害者有罪论”的例子包括:

  • “她穿得那么暴露,难怪会被强奸。”
  • “他一定是做了什么来激怒施暴者。”
  • “如果她没有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地方,她就不会被抢劫了。”

应对“受害者有罪论”

应对“受害者有罪论”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保护受害者并追究施暴者的责任。应对这种有害观点的方法包括:

  • **教育自己:**了解“受害者有罪论”的危害及其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
  • **挑战这种观点:**当听到“受害者有罪论”时,请提出质疑并提供事实信息。
  • **支持受害者:**相信受害者并为他们提供支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有人关心他们。
  • **追究施暴者的责任:**要求对施暴者进行问责,无论受害者的行为如何。

记住,绝不是受害者的错。施暴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害者应该得到支持和同情。

到這個學校第一年,初二重點班有一個女生被班裏小團體霸凌,大致摸清後,我在全班面前明面打壓了多次,倚靠還有不少學生認同我,那幾個人最終消停下來。但這個故事真正可怕的其實不在這些學生,而是我和一個相關老教師專門聊這事時,ta的意思就是,那個孩子啊,我知道,ta也有問題⋯⋯
從此我知道,校園霸凌這類事,靠現有學校現有教師的現有素質,沒戲的。
當年高中拆班級做書院,我肯去推進,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和班級這種固定團隊比,書院的機制下,霸凌機率會小一點。

6 Likes

受害者有罪论,以及其他很多看上去比较逆天的论调主要目标都是为了自己的心安(相关研究可搜索到),人们寄托于受害者有罪论,从而坚定的相信自己无罪就不可能受害。这大概对于他们确实有安慰作用吧。所以说受害者有罪论重点根本不在谁是受害者,或者ta有什么罪,也不是受害者有罪论本身有什么问题,重点是,人们是否愿意睁眼看现实,而这个现实并不能给他们心安,反倒会使他们恐慌。我在想明白这一点之后,终于可以淡然面对生活中遇见到的各种神奇动物了。这远超过受害者有罪论这一小话题的尺度,它完全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无需为此烦恼,也无需纠结于某个论调的细节,因为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有给自己一个接受起来比较舒服的解释,一切与此相违背的,都会被坚决斗争。就像你不能劝基督徒信马克思,或者劝共产党人信耶稣一样。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看法,我有时也在想,本论坛管理者这么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做些事情,真做到事的似乎也不多,但也绝不能说微不足道。我毕业几年有时会想起他做的这些事,感觉…这大概就是教育者吧,反正我无法做到他所做过的这些,尤其是考虑到反馈并不是很可观。当然,我也有类似于刚才所说受害者有罪论反映出的信仰,那就是所谓的“厌蠢症”,不管是真蠢还是像我刚提到的那样装蠢,我有直接无视它的能力(这和论坛运营者之前课程推荐的《提问的智慧》大概也有关系吧),这让我有了上面提到的看法。

3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