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集注》把第九、第十两章并作一章,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⑴,窃比于我老彭⑵。”
【译文】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注释】⑴作,好古——下文第二十八章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个“作”,大概也是“不知而作”的涵义,很难说孔子的学说中没有创造性。又第二十章说:“好古敏以求之”,也可为这个“好古”的证明。⑵老彭——人名。有人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人,有人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一人,又有人说孔子说“我的老彭”,其人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人。《大戴礼·虞戴德篇》有“商老彭”,不知卽此人不。
7.2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
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7.4子之燕居,申申⑴如也,夭夭⑵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注释】⑴申申——整敕之貌。⑵夭夭——和舒之貌。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⑴!”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注释】⑴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⑴。”
【译文】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注释】⑴游于艺——《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以阐明这里的“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修⑴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注释】⑴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7.8子曰:“不愤⑴不启,不悱⑵不发⑶。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注释】⑴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⑵悱音斐,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⑶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⑴?” 子曰:“暴虎冯河⑵,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道:“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
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的人哩!”
【注释】⑴子行三军,则谁与——“行”字古人用得很活,行军犹言行师。《易经·谦卦·上六》云:“利用行师征邑国”,又《复卦·上六》:“用行师终有大败”,行师似有出兵之意。这种活用,一直到中古都如此。如“子夜歌”的“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与”,动词,偕同的意思。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此问。⑵暴虎冯河——冯音凭,píng。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冯河”两字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于《诗·小雅·小旻》。“暴虎”也见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和《小雅·小旻》,可见都是很早就有的俗语。“河”不一定是专指黄河,古代也有用作通名,泛指江河的。
7.12子曰:“富而⑴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⑵,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还是我干我的罢。”
【注释】⑴而——用法同“如”,假设连词。但是用在句中的多,卽有用在句首的,那句也多半和上一句有密切的关连,独立地用在句首的极少见。⑵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这里讲的是求财,市场是财富所聚集之处,因此译为“市场守门卒”。
7.13子之所慎:齐⑴,战,疾⑵。
【译文】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注释】⑴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
作,这一工作便叫做‘斋’或者“斋戒”。乡党篇第十说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⑵战,疾——上文说到孔子作战必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因为它关系国家的存亡安危;乡党篇又描写孔子病了,不敢随便吃药,因为它关系个人的生死。这都是孔子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7.15冉有曰:“夫子为⑴卫君⑵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 “[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注释】⑴为——动词,去声,本意是帮助,这里译为“赞成”,似乎更合原意。⑵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藉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的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发问,藉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就是不赞成出公辄了。
7.16子曰:“饭疏食⑴饮水⑵,曲肱⑶而枕⑷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注释】⑴疏食——有两个解释:(甲)粗粮。古代以稻梁为细粮,以稷为粗粮。见程瑶田《通艺録·九谷考》。(乙)糙米。⑵水——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的意义是热水,“水”就是冷水。⑶肱——音宫,gōng,胳膊。⑷枕——这里用作动词,旧读去声。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⑴,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注释】⑴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7.18子所雅言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
【注释】⑴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春秋时代各国语言不能统一,不但可以想象得到,卽从古书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当时较为通行的语言便是“雅言”。
7.19叶公⑴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⑵。”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注释】⑴叶——旧音摄,shè,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
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楚君称王,那县长便称公。此人叫沈诸梁,字子高,《左传》定公、哀公之间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在楚国当时还算是一位贤者。⑵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注释】⑴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19.22),意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和这章可以以互相证明,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⑴其如予何⑵?”
【译文】孔子说:“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将把我怎样?”
【注释】⑴桓魋——“魋”音颓,tuí。桓魋,宋国的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⑵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7.25子以四教:文,行⑴,忠,信。
【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注释】⑴行——作名词用,旧读去声。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⑴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⑵,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君子,就可以了。”又说:“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做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操守了。”
【注释】⑴有恒——这个“恒”字和《孟子·梁惠王上》的“无恒产而有恒心”的“恒”是一个意义。⑵泰——这“泰”字和《国语·晋语》的“恃其富宠,以泰于国”,《荀子·议兵篇》的“用财欲泰”的“泰”同义,用度豪华而不吝惜的意思。
7.27子钓而不纲⑴,弋⑵不射宿⑶。
【译文】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注释】⑴纲——网上的大绳叫纲,用它来横断水流,再用生丝系钓,着于纲上来取鱼,这也叫纲。“不纲”的“纲”是动词。⑵弋——音亦,yì,用带生丝的
矢来射。⑶宿——歇宿了的鸟。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⑴。”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注释】⑴次——《论语》的“次”一共享了八次,都是当“差一等”、“次一等”讲。季氏篇云:“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这里的“知之次也”正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孔子自己也说他是学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人,所以译文加了几个字。
7.29互乡⑴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⑵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交谈,一个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疑惑。孔子道:“我们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那过去。”
【注释】⑴互乡——地名,现在已不详其所在。⑵保——守也,所以译为“死记住”。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7.31陈司败⑴问昭公⑵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⑶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⑷,为同姓⑸,谓之吴孟子⑹。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⑺,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
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她做吴姬,]于是叫她做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注释】⑴陈司败——人名。有人说“司败”是官名,也有人说是人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今天已经无法知道。⑵昭公——鲁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继襄公而为君。“昭”是谥号,陈司败之问若在昭公死后,则“昭公知礼乎”可能是原来语言。如果他这次发问尚在昭公生时,那“昭公”字眼当是后人的记述。我们已无从判断,所以这句不加引号。⑶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小于孔子三十岁。⑷君取于吴——“取”这里用作“娶”字。吴,当时的国名,拥有今天淮水、泗水以南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地。哀公时,为越王勾践所灭。⑸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是姬姓。⑹吴孟子——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这位夫人便应该称为吴姬。但“同姓不婚”是周朝的礼法,鲁君夫人的称号而把“姬”字标明出来,便是很显明地表示出鲁君的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制,因之改称为“吴孟子”。“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左传》哀公十二年亦书曰:“昭夫人孟子卒”。⑺苟有过——根据《荀子·子道篇》关于孔子的另一段故事,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这一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解释,则孔子对鲁昭公所谓不合礼的行为不是不知,而是不说,最后只得归过于自己。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
7.33子曰:“文,莫⑴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
【注释】⑴文莫——以前人都把“文莫”两字连读,看成一个双音词,但又不能得出恰当的解释。吴检斋(承仕)先生在〈亡莫无虑同词说〉(载于前北京中国大学《国学丛编》第一期第一册)中以为“文”是一词,指孔子所谓的“文章”,“莫”是一词,“大约”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说法在先秦古籍中虽然缺乏坚强的论证,但解释本文却比所有各家来得较为满意,因之为译者所采用。朱熹《集注》亦云,“莫,疑辞”,或为吴说所本。
7.34子曰:“若圣⑴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
【注释】⑴圣——《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贡对这事的看法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当时的学生就已把孔子看成圣人。
7.35子疾病⑴,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⑵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⑶。’”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注释】⑴疾病——“疾病”连言,是重病。⑵诔——音耒,lèi,本应作讄,祈祷文。和哀悼死者的“诔”不同。⑶祇——音祁,qí,地神。
7.36子曰:“奢则不孙⑴,俭则固⑵。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省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注释】⑴孙——同“逊”。⑵固——固陋,寒伧。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9T04:01:3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