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所以说“凡四十一章”。)
15.1卫灵公问陈⑴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⑵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开卫国。
【注释】⑴陈——就是今天的“阵”字。⑵俎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盛肉食的器皿,行礼时用它,因之藉以表示礼仪之事。这种用法和泰伯篇第八的“笾豆之事”相同。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道:“君子虽然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⑴。”
【译文】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
【注释】⑴一以贯之——这和里仁篇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的“一贯”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因之认为他是“多学而识之”;而孔子自己所重视的,则在于他的以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学行之中。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对子路道:“由!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15.5子曰:“无为而治⑴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罢?他干了
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注释】⑴无为而治——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如《大戴礼·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道:“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纵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的时候,就[彷佛]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几个字在我们面前;在车箱里,也[彷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时时刻刻记着它,]这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大带上。
15.7子曰:“直哉史鱼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⑵!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注释】⑴史鱼——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他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不要“治丧正室”,以此劝告卫灵公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古人叫为“尸谏”,事见《韩诗外传》卷七。⑵蘧伯玉——事可参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和二十六年。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
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⑴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⑴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如“士志于道”(4.9)的“士”。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卽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⑴,乘殷之辂⑵,服周之冕⑶,乐则韶、舞⑷。放郑声⑸,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注释】⑴行夏之时——据古史记载,夏朝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旧历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现象。周朝则以建子之月(旧历十一月)为每年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这个虽然在观测天象方面比较以前进步,但实用起来却不及夏历方便于农业生产。就是在周朝,也有很多国家是仍旧用夏朝历法。⑵乘殷之辂——辂音路,商代的车子,比周代的车子自然朴质些。所以《左传》桓公二年也说:“大辂、越席,昭其俭也。”⑵服周之冕——周代的礼帽自然又比以前的华美,孔子是不反对礼服的华美的,赞美禹“致美乎黻冕”可见。⑷韶、舞——韶是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⑸放郑声——“郑声”和“郑诗”不同。郑诗指其文辞,郑声指其乐曲。说本明人杨慎《丹铅总録》。清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⑴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吧!我从没见过像喜欢美貌一般地喜欢美德的人哩。 ”
【注释】⑴好色——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因发这一感叹。
15.14子曰:“藏文仲⑴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⑵之贤而不与立⑶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他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注释】⑴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历仕庄、闵、僖、文四朝。⑵柳下惠——鲁国贤者,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所居,因以为号;据《列女传》,“惠”是由他的妻子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家授予的谥号叫私谥)。⑶立——同“位”,说详俞樾《羣经平议》。
15.15子曰:“躬自厚⑴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注释】⑴躬自厚——本当作“躬自厚责”,“责”字探下文“薄责”之“责”而省略。说详拙著《文言语法》。“躬自”是一双音节的副词,和《诗经·卫风·氓》的“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躬自”用法一样。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⑴,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注释】⑴如之何——“不曰如之何”意思就是不动脑筋。《荀子·大略篇》说:“天子卽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则说如之何的,便是深忧远虑的人。
15.17子曰:“羣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⑴,信以成之。君子哉! ”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真个是位君子呀!”
【注释】⑴孙以出之——“出”谓出言。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孙以出之谓言语。”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羣而不党⑴。”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羣而不闹宗派。”
【注释】⑴羣而不党——“羣而不党”可能包含着“周而不比”(2.14)以及“和而不同”(13.23)两个意思。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注释】⑴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可是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训练,]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也没有了罢,”
【注释】“史之阙文”和“有马借人乘之”,其间有什么关连,很难理解。包咸的《论语章句》和皇侃的《义疏》都把它们看成两件不相关的事。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却根据《汉书·艺文志》的引文无“有马”等七个字,因疑这七个字是衍文。其它穿凿的解释很多,依我看来,还是把它看为两件事较妥当。又有人说这七字当作“有焉者晋人之乘”(见《诂经精舍六集》卷九〈方赞尧有马者借人乘之解〉),更是毫无凭据的臆测。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⑴,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注释】⑴小不忍——“小不忍”不仅是不忍小忿怒,也包括不忍小仁小恩,没有“蝮蛇螫手,壮士断腕”的勇气,也包括吝财不忍舍,以及见小利而贪。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⑴;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注释】⑴必察焉——子路篇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可以和这段话互相发明。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⑴。”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注释】⑴这一章只能就字面来翻译,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
弘人”,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最不烦解而最可疑”,则我们也只好不加臆测。《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人的意思,但细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⑴。”
【译文】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
【注释】⑴是谓过矣——《韩诗外传》卷三曾引孔子的话说:“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⑴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注释】⑴禄在其中——这一章可以和“樊迟请学稼”章(13.4)结合着看。
15.33子曰:“知及之⑴,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会丧失。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认真[地生活和工作]。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假若不合理合法地动员百姓,是不够好的。”
【注释】⑴知及之——“知及之”诸“之”字究竟何指,原文未曾说出。以“不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诸句来看,似是小则指卿大夫士的禄位,大则指天下国家。不然,不会涉及临民和动员人民的。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道:“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⑴。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注释】⑴甚于水火——《孟子·尽心上》说:“民非水火不生活”,译文摘取此意,故加“需要”两字。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5.37子曰:“君子贞⑴而不谅⑵。”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注释】⑴贞——《贾子·道术篇》云:“言行抱一谓之贞。”所以译文以“大信”译之。⑵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这“谅”字假借为“勍”,犹固执也。则他把这“贞”字解为《伪古文尚书·太甲》“万邦以贞”的“贞”,正也。似不妥。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⑴。”
【译文】孔子说:“对待君上,认真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注释】⑴而后其食——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记载,蜀石经作“而后食其禄”。
15.39子曰:“有教无类⑴。”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注释】⑴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便是“有教无
类。”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41子曰:“辞达⑴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罢了。” 【注释】⑴辞达——可以和“文胜质则史”(6.18)参看。过于浮华的词藻,
是孔子所不同意的。
15.42师冕⑴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阶沿,孔子道:“这是阶沿啦。”走到坐席旁,孔子道:“这是坐席啦。”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师冕辞了出来。子张问道:“这是同瞎子讲话的方式吗?”孔子道:“对的;这本来是帮助瞎子的方式。”
【注释】⑴师冕——师,乐师,冕,这人之名。古代乐官一般用瞎子充当。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9T04:06:2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