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 共四十四章

(朱熹《集注》把第一章自“克、伐、怨、欲”以下别为一章,把第二十章自“曾子曰”以下别为一章,又把第三十七章自“子曰作者”以下别为一章,所以题为四十七章。)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⑴”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如何叫耻辱。孔子道:“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薪俸;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薪俸,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道:“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四种毛病都不曾表现过,这可以说是仁人了吗?”孔子道:“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若说是仁人,那我不能同意。”
【注释】⑴可以为仁矣——这句话从形式上看应是肯定句,但从上下文看,实际应是疑问句,不过疑问只从说话者的语势来表示,不藉助于别的表达形式而已。这一段可以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互相发明。
14.2子曰:“士而怀居⑴,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注释】⑴怀居——怀,怀思,留恋;居,安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着晋文公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有妻妾,有家财,便不肯再移动了。他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便和此意相近。
14.3子曰:“邦有道,危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⑵。”
【译文】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注释】⑴危——《礼记·缁衣》注:“危,高峻也。”意谓高于俗,朱熹《集注》用之,固然可通。但《广雅》云:“危,正也。”王念孙《疏证》卽引《论语》此文来作证,更为恰当,译文卽用此解。⑵孙——同逊。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14.5南宫适⑴问于孔子曰:“羿⑵善射,奡⑶荡舟⑷,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⑸!”
【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没有得到好死。禹和稷自己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怎样解释这些历史?]”孔子没有答复。
南宫适退了出来。孔子道:“这个人,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 ”
【注释】⑴南宫适——孔子学生南容。⑵羿——音诣,yì。在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能手。一为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为唐尧时人,传说当时
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羿射落了九个,见《淮南子·本经训》;三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所指的和《孟子·离娄篇》所载的“逢蒙学射于羿”的羿,据说都是夏代的羿。⑶奡——音傲,aò。也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夏代寒浞的儿子。字又作“浇”。⑷荡舟——顾炎武《日知録》云:“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荡舟盖兼此义。”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舟师冲锋陷阵。⑸君子……尚德哉若人——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因之孔子称赞他。
14.6子曰:“君子⑴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⑵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不仁的人有的罢,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注释】⑴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小人”的含义不大清楚。“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第二句可以不说;看来,这里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百姓而言。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⑴?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注释】⑴能勿劳乎——《国语·鲁语下》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可以为“能勿劳乎”的注脚。
14.8子曰:“为命⑴,裨谌⑵草创之,世叔⑶讨论⑷之,行人子羽⑸修饰之,东里子产⑹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
【注释】⑴为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可与《论语》此文相参校。《左传》所讲的过程和《论语》此文虽然有些出入,但主题是相同的,因此我把“命”译为“外交辞令”,不作一般的政令讲。⑵裨谌——音庇臣,bìchén,郑国大夫,见《左传》。⑶世叔——卽《左传》的子太叔(古代,“太”和“世”两字通用),名游吉。⑷讨论——意义和今天的“讨论”不同,这是一个人去研究而后提意见的意思。⑸行人子羽——行人,官名,卽古代的外交官。子羽,公孙挥的字。⑹东里子产——东里,地名,今在郑州市,子产所居。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⑴。曰:“彼哉!彼哉⑵!”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⑶骈邑⑷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向孔子问子产是怎样的人物。孔子道:“是宽厚慈惠的人。”
又问到子西。孔子道:“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道:“他是人才。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没有怨恨的话。”
【注释】⑴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二是楚国的鬬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鬬宜申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所问的当是公孙夏。⑵彼哉彼哉——《公羊传》定公八年记载阳虎谋杀季孙的事,说阳虎谋杀未成,在郊外休息,忽然望见公敛处父领着追兵而来,便道:“彼哉彼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因云:“此必古成语,而夫子引以作答者。”案: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⑶伯氏——齐国的大夫,皇侃《义疏》云:“伯氏名偃。”不知何据。⑷骈邑——地名。阮元曾得伯爵彝,说是乾隆五十六年出土于山东临朐县柳山寨。他在《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里说,柳山寨有古城的城基,卽春秋的骈邑。用《水经·巨洋水注》证之,阮氏之言很可信。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4.11子曰:“孟公绰⑴为赵魏老⑵则优⑶,不可以为滕、薛⑷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若是叫他做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余裕的;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注释】⑴孟公绰——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着他的一段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⑵老——古代,大夫的家臣称老,也称室老。⑶优——本意是“优裕”,所以用“力有余裕”来译它。⑷滕、薛——当时的小国,都在鲁国附近。滕的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薛的故城在今滕县南四十四里官桥公社处。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⑴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⑵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⑶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全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等了一会,又道:“现在的全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人了。”
【注释】⑴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纥。他很聪明,逃到齐国之后,能预见齐庄公的被杀而设法辞去庄公给他的田。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⑵卞庄子——鲁国的勇士。《荀子·大略篇》和《韩诗外传》卷十都载有他的勇敢故事。⑵久要——“要”为“约”的借字,“约”,穷困之意。说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述林》。
14.13子问公叔文子⑴于公明贾⑵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⑶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吗?”
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到应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厌恶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道:“如此的吗?难道真是如此的吗?”
【注释】⑴公叔文子——卫国大夫,《檀弓》载有他的故事。⑵公明贾——卫人,姓公明,名贾。贾音假,jiǎ。《左传》哀公十四年楚有蔿贾也音假。⑶以——代词,此也。例证可参考杨遇夫先生的《词诠》。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⑴,虽曰不要⑵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⑴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防,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之华城,离齐国边境很近。⑵要——平声,音腰,yāo。
14.15子曰:“晋文公⑴谲⑵而不正,齐桓公⑴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
【注释】⑴晋文公、齐桓公——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齐桓、晋文是春秋时五霸中最有名声的两个霸主。⑵谲——音决,jué,欺诈,玩弄权术阴谋。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⑴。”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⑵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⑶。”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活着。”接着又道:“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注释】⑴管仲不死——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两人都怕牵累,桓公便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公子纠也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襄公被杀以后,桓公先入齐国,立为君,便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做了桓公的宰相。这段历史可看《左传》庄公八年和九年。⑵九合——齐桓公纠合诸侯共计十一次。这一“九”字实是虚数,不过表示其多罢了。⑶如其仁——王引之《经传释词》云:“如犹乃也。”扬雄《法言》三次仿用这种句法,义同。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⑴管仲,吾其被⑵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⑶于沟渎⑷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罢?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相他。”孔子道:“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注释】⑴微——假若没有的意思,只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⑵被——同“披”。⑶自经——自缢。⑷沟渎——犹《孟子·梁惠王》的“沟壑”。王夫之《四书稗疏》认为它是地名,就是《左传》的“句渎”,《史记》的“笙渎”,那么,孔子的匹夫匹妇就是指召忽而言,恐不可信。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⑴僎与文子同升诸⑵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⑶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文子的推荐,]和文子一道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知道这事,便道:“这便可以谥为‘文’了。”
【注释】⑴毛奇龄《四书剩言》云:“臣大夫卽家大夫也。”把“臣大夫”三字不分,今不取。《后汉书·吴良传》李贤注说:“文子家臣名僎”云云,也可见唐初人不以“臣大夫”为一词。⑵诸——用法同“于”。⑶据《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实谥为贞惠文子。郑玄《礼记》注说:“不言‘贞惠’者?‘文’足以兼之。”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⑴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⑵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昏乱,康子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孔子道:“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
【注释】⑴奚而——俞樾《羣经平议》云:“奚而犹奚为也。”⑵仲叔圉——就是孔文子。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那个人大言不惭,他实行就不容易。”
14.21陈成子⑴弑简公⑵。孔子沐浴而朝⑶,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⑷。”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⑸:“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报告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道:“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去报告罢!”
孔子[退了出来],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但是君上却对我说,‘给那三人报告吧’!”
孔子又去报告三位大臣,不肯出兵。孔子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
报告。”
【注释】⑴陈成子——就是陈恒。⑵简公——齐简公,名壬。⑶孔子沐浴而朝——这时孔子已经告老还家,特为这事来朝见鲁君。⑷请讨之——孔子请讨陈恒,主要地由于陈恒以臣杀君,依孔子的学说,非讨不可。同时孔子也估计了战争的胜负。《左传》记载着孔子的话道:“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但这事仍可讨论。⑸孔子曰——这是孔子退朝后的话,参校《左传》哀公十四年的记载便可以知道。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
14.23子曰:“君子上达⑴,小人下达⑴。”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注释】⑴上达下达——古今学人各有解释,译文采取了皇侃《义疏》的说法。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⑴,今之学者为人⑴。”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注释】为己为人——如何叫做“为己”和“为人”,译文采用了《荀子·劝学篇》、《北堂书钞》所引《新序》和《后汉书·桓荣传论》(俱见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的解释。
14.25蘧伯玉⑴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⑵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一位使者访问孔子。孔子给他坐位,而后问道:“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
使者辞了出来。孔子道:“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注释】⑴蘧伯玉——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在卫国之时,曾经住过他家。⑵寡其过——《庄子·则阳篇》说:“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或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六十之是或为五十九之非)。”《淮南子·原道篇》也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大概这人是位求进甚急善于改过的人。使者之言既得其实,又不卑不亢,所以孔子连声称赞。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⑴。”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注释】⑴见泰伯篇。(8.14)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⑴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
【注释】⑴而——用法同“之”,说详《词诠》。皇侃所据本,日本足利本,这一“而”字都作“之”。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道:“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叙述哩。” 14.29子贡方人⑴。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讥评别人。孔子对他道:“你就够好了吗?我却没有这闲工夫。 ”
【注释】⑴方人——《经典释文》说,郑玄注的《论语》作“谤人”,又引郑注云“谓言人之遇恶”。因此译文译为“讥评”。《世说新语·容止篇》:“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这“方”字作品评解,其用法可能出于此。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罢!”
14.32微生亩⑴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⑵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道:“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孔子道:“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
【注释】⑴微生亩——“微生是姓,“亩”是名。⑵是——这里作副词用,当“如此”解。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称千里马叫做骥,并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他的质量。”
14.34或曰:“以德报怨⑴,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译文】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注释】⑴以德报怨——《老子》也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能当日流行此语。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⑴。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澈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
【注释】⑴下学而上达——这句话具体的意义是什么,古今颇有不同解释,译文所言只能备参考。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全部意思都贯通了,虽不敢说合于孔子本意,无妨録供参考。
14.36公伯寮⑴愬⑵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⑶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⑷。”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且说:“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了,可是我的力量还能把他的尸首在街头示众。”
孔子道:“我的主张将实现吗,听之于命运;我的主张将永不实现吗,也听之于命运。公伯寮能把我的命运怎样呢!”
【注释】⑴公伯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公伯僚”云“字子周”。⑵愬——同“诉”。⑶子服景伯——鲁大夫,名何。⑷市朝——古人把罪人之尸示众,或者于朝廷,或者于市集。
14.37子曰:“贤者辟⑴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有些贤者逃避恶浊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择地而处,再
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等的迥避恶言。” 孔子又说:“像这样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注释】⑴辟——同“避”。
14.38子路宿于石门⑴。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道:“从哪儿来?”子路道:“从孔家来。”司门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注释】⑴石门——《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注引郑玄《论语注》云:“石门,鲁城外门也。”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⑴。”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在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索性连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
孔子道:“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注释】⑴深厉浅揭——两句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道:“《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语。’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仅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治,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注释】⑴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两语见《无逸篇》。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⑴。”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⑵,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
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
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注释】⑴人——这个“人”字显然是狭义的“人”(参见1.5注四),没有把“百姓”包括在内。⑵修己以安百姓——雍也篇说:“博施于民……尧舜其犹病诸。”(6.30)这里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可见这里的“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博施于民”。
14.43原壤⑴夷俟⑵。子曰:“幼而不孙弟⑶,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注释】⑴原壤——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记载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做没听见。大概这人是一位另有主张而立意反对孔子的人。⑵夷俟——夷,箕踞;俟,等待。⑵孙弟——同逊悌。
14.44阙党⑴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⑵也。见其与先生并行⑶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人问孔子道:“这小孩是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道:“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位上,又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个肯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注释】⑴阙党——顾炎武的《日知録》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盖阙门之下,其里卽名阙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谓之阙党。”案顾氏此说很对(阎若璩《四书释地》的驳论不对),《荀子·儒效篇》也有孔子“居于阙党”的记载,可见阙党为孔子所居之地名。⑵居于位——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则“居于位”是不合当日礼节的。⑶与先生并行 ——《礼记·曲礼》上篇说:“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肩随”就是与之并行而稍后),而童子的年龄相差甚远,依当日礼节,不能和成人并行。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9T04:05:5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