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1]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2]的芦花,钓鱼台[3]的柳影,西山[4]的虫唱,玉泉[5]的夜月,潭柘寺[6]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7]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8]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9]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10]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11]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12],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13]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14]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15]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16],钱塘江的秋潮[17],普陀山[18]的凉雾,荔枝湾[19]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1. 选自《郁达夫全集》第三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改动。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

  2. 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出自唐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

  3. 钓鱼台:在北京阜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明一统志》卷一)。 ↩︎

  4.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是京郊名胜。 ↩︎

  5. 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东麓支脉。 ↩︎

  6. 潭柘(zhè)寺:在北京西山,“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日下旧闻考》卷一〇五)。” ↩︎

  7. 椽(chuán):本指放在房檩(lǐn)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这里作量词。 ↩︎

  8.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9. 着(zhuó):穿。 ↩︎

  10. 平平仄仄:这里指推敲字的声韵。 ↩︎

  11. Golden Days:意思是黄金般的日子。 ↩︎

  12. 钞:文学作品等经过选录而成的集子。 ↩︎

  13. 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

  14.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15. 欧阳子的《秋声》:指北宋欧阳修的《秋声赋》。 ↩︎

  16. 廿四桥的明月: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廿四桥,即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瘦西湖。相传隋炀帝曾在月夜令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 ↩︎

  17. 钱塘江的秋潮:钱塘江位于浙江,出杭州湾,入东海,江口为喇叭状。每年中秋节前后涨潮时,受江口地形收缩和水深骤减的影响,江面波涛汹涌,潮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向前,形成“钱塘怒潮”景观。 ↩︎

  18. 普陀山:在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小岛上。 ↩︎

  19. 荔枝湾:在广州市。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21T13:32:27Z

荷塘月色[1]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2]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3],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4]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5]的是田田[6]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7]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8]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9]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10]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3]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4]的季节。梁元帝[15]《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16];鹢首徐回,兼传羽杯[17];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18]。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19];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20]。”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21]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2]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 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2. 满月:圆月。 ↩︎

  3. 闰儿:指作者的次子朱闰生。 ↩︎

  4. 蓊(wěng)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

  5.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

  6.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

  7. 袅娜:柔美的样子。 ↩︎

  8. 宛然:仿佛。 ↩︎

  9. 脉(mò)脉:默默,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 ↩︎

  10. 风致:美的姿态。 ↩︎

  11. 梵婀(ē)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

  12. 一例:一概,一律。 ↩︎

  13. 艳歌:专门咏唱男女爱情的歌曲。 ↩︎

  14. 风流:这里指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

  15. 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508—554)。 ↩︎

  16. 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妖,艳丽。心许,默许。 ↩︎

  17. 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船慢慢地来回摇荡着,双方传递着酒杯。鹢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鹢,水鸟。兼,指双方。羽杯,酒器。 ↩︎

  18. 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棹,船桨。 ↩︎

  19.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停停,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尔其,那。顾,回头看。 ↩︎

  20. 敛裾:提着衣襟。裾,衣襟。 ↩︎

  21. 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式。 ↩︎

  22. 《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

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

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

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

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

“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

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

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

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

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

多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