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礼记》

9/19/2023 10:53:00 PM

課本註釋: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朱子章句: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所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为什么要改成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GPT-4直接進入硬編: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涉及到古代文獻的詮釋和現代教材的編輯選擇。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段文本。

  1. 課本註釋: 大學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 朱子集注: 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從這兩段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窮理正心修己治人”和“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間的差異。主要的差異在於“修己”和“修身”。
    在古代文獻中,特別是儒家經典,很多時候會使用簡短的語言來表達深奧的哲學思想。在這裡,“修己”可以理解為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性格,使之符合道德標準。而在現代語境中,“修身”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它更明確地指向修養自己的身心,使之達到一個較高的道德和智慧水平。
    為什麼語文教材會選擇改成“穷理、正心、修身、治人”呢?
    這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3. 易於理解:現代學生可能對“修己”這一古語不太熟悉,而“修身”更加直觀和易於理解。 2. 語言演變:語言是隨著時代而演變的。在現代語境中,某些古語可能不再被廣泛使用,而某些新的表達方式可能更受歡迎。
  4. 教學目的:教材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所以它需要選擇那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總之,語文教材在編輯選擇上可能會考慮到現代學生的語言習慣和理解能力,從而做出一些調整,使其更加適合現代教學的需要。

claude直接進入邏輯混亂:

揣摩編者心思,為教學之易解,大差不差。且,正文是以“修身”為本,於是篡改朱熹,順理成章。

但,作為古文獻傳承詮釋,這一改,其實……天理不容。

第一層,這改法,無視了語境。

窮理正心修己治人,朱熹很明顯在將“己”與“人”,專門對舉。而教材的“身”與“人”,人誰無身?對舉意圖,直接泯滅。

朱文公沒讀到原文的“修身”嗎?自然不可能,为什么不直接用“修身”入闡釋八字?用不得也。

第二層,修己,修身,即便詞義,也大不同。

段注:言已以別於人者。己在中。人在外。可紀識也。論語。克己復禮爲仁。克己言自勝也。

【廣韻】確實用“身也”解釋了“己”字,但,

【韻會】對物而言曰彼己。
【書·大禹謨】舍己從人。
【禮·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這幾個例子,都無法用“身”去替換。亦即,在明顯對舉語境下,“己”和“身”,在詞義上,前者強調與別人不同,後者強調身軀乃至自我,內核不一

第三層,文獻用例。

先看《大學》自身。

除去課文,朱子章句另一處修身是: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這與修己,顯然不同。

再亂翻

檢索範圍: 先秦兩漢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修身" 符合次數:134.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值得注意的一個用例是《春秋繁露》:

然而《春秋》舉之以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譴而畏天威,內動於心誌,外見於事情,修身審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豈非貴微重始、慎終推效者哉!

身與己,直接對舉,換不得次序。

檢索範圍: 先秦兩漢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修己" 符合次數:20.

典範例子: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這個修己,就更不能換位修身了。

結語:傳統並非不可與時變更,但編者貌似合理之從俗,之取課文替朱子文,究其根本,一字之差,奧義不再,精要折扣,是大不該。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9-21T15:38:4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