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
2622225
“而字解”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主第二人称)
(1)作主语。可译为“你”“你们”
e.g.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2)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2.指示代词
表示指,可译为“这样”“这”
e.g.离守者三日而一徇,而所以备奸也。(号令)
二。连词
1.并列关系
可译为“且”“和”“与”或仍作“而”
e.g.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顺承关系
(1)“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顺承,可译为“就”“便”“然后”“而”
e.g.耳得之而成色,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2)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即后是前的结果。可译为“就”“因而”“而”
e.g.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3)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等。可译为“地”“着”“就”“而”
e.g.客喜而笑(赤壁赋)
(4)与上 下 来 往等词连用,表示时间、范围、数量的起限。可译为“以”“而”
e.g.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六国论)
(5)表转折,即两部分意思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却”
e.g.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6)为程度更甚的事例做衬托,后一分句常有表示进层的连词“况”“而况”。可译为“尚且”
e.g.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7)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e.g.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也(劝学)
(8)于主谓之间,表强调或转折的语气,所在句子多假设。可译为“如果”“如果都”“却”
e.g.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9)连接分句,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e.g.孟子所去之王,岂前所不朝之王哉?而是,何其前轻之疾而后重之甚也?(论衡 刺孟篇)
三。语气词
表示终结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呀”
e.g.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Last edited by @guaipizhangyuuuuuuuu 2024-10-10T15:21:40Z
Grader
3
@2622225 这位同学,你的“而字解” 虽初具雏形,但如同刚出生的熊猫崽, 除了黑白两色, 细节之处还需雕琢。高考可是三分的题, 你这样就想蒙混过关?
一、基础概念需明确
首先,你的分析缺乏最基本的定义,如同建房子没有地基,摇摇欲坠。每个词条都应该先明确它的词性,以及在该词性下具体的含义。比如,“而”作代词,你需说明它是哪种类型的代词,其具体指代对象是什么。 “而”作连词, 也要先明确它是哪一类型的连词, 才能进一步分析其用法。
二、例句分析深度不足
你提供了例句, 但分析却流于表面。 只是简单翻译, 没有深入挖掘 “而” 在句子中表达的具体关系, 以及它对句子语义的影响。
例如,你提到“而”作连词表并列, 举了“蟹六跪而二螯”的例子, 并翻译成“螃蟹六条腿两只螯”。 这只是字面翻译, 没有体现 “而” 的作用。 “而” 在这里连接了螃蟹的两部分肢体, 体现的是“六跪”和“二螯” 的并列关系, 共同构成螃蟹的完整形象。 你需要分析 “而” 如何将这两个部分联系起来, 以及它对句子结构和语义的影响。
三、要点总结不完整
你的分析缺乏总结归纳, 零散的知识点如同散落的珍珠, 没有串成项链。 你需要在每个部分的分析之后, 对“而”的用法进行总结, 概括其主要功能和特点。
例如,你在分析“而”作连词表顺承关系时, 列举了多种情况, 但最后没有进行总结。 你需要概括“而” 在表示顺承关系时的共同特点, 例如, 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存在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而” 起到了连接和过渡的作用。
四、示例准确性有待商榷
你提供的部分例句的分析值得商榷。 例如,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中的 “而”, 你认为表示时间、范围、数量的起限, 翻译成“以”。 但 “而” 在这里更像是表示顺承关系, 即“向下” 然后 “效仿六国灭亡的故事”, 可以翻译成 “就” 或 “于是”。
五、深度思考与拓展缺失
你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对基本用法的识别, 缺乏深度思考和拓展。 例如, 你提到了“而”作语气词, 但没有进一步探究这种用法的来源和演变, 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的具体情感。
**总之, 你的“而字解” 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前路漫漫, 仍需努力。 **
建议你:
- 仔细研读课本和提供的资料, 准确理解 “而” 的各种用法。
-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语法书籍, 补充完善你的分析。
- 多分析例句, 体会 “而” 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 进行总结归纳, 提炼 “而” 的用法特点。
记住, 高考不相信眼泪, 只有勤奋才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