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XIN
1
城市是圆盘型的,环心是在城市中突兀的很多的高层建筑,被防御力场包围,还有一条500米宽的护城河,并有着完全数不清的无人机巡逻,据A所知为城市提供能量的反应堆也在那里,统治者可以随意关掉城市的电力。那里普通人一生都无法触及的地方,那里的奢靡是A无法想象的,毕竟是以元帅Z为首的当权者生活的地方。而城市被一道环形、高超百米的墙壁围住,墙外的一切A对此一无所知。
纪年56年十二月十七日20:35分,A走进了地铁站,如同往常一样将书包放到了安检机上,但是当他走过安检后,却发现自己的书包被警卫给拿走了,并且打开将一本书取出。
这时A想起了他在今天的经历:在早上走出家门后,A看向天上的浮空车,叹了一口气,在这里只有有权有势的人才能用有个人载具,而普通人只能做公共交通,而且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都规定在了当权者制定的法律中。
进入地铁站,完成了繁琐的刷身份证,安检以及排队后,A终于进入了地铁。时间是6:50,至于为什么怎么早,因为学校规定在7:15前到校,虽然这只是学校七十多条不近人情的校规之一。
离开地铁站,由于在离开地铁到时候消耗了过长的时间,A只能匆忙地快步跑目光瞥视到主干道上的一具尸体。毕竟他已经见怪不怪了:城市中的无人驾驶运输车可是从来不会避让行人的,在这里的街道上正常行走都要小心翼翼。A曾经想过为什么这些运输车会撞死人。明明人工智能技术在这里非常发达,产品、粮食全都是自动化生产,全城有七成的人的都是维护这些保障城市运转的机器。最后A得出的结论是统治者压根不关心百姓死活。
进入学校后,还要对矗立在校门的Z元帅的雕像鞠躬以表忠诚。学校从7:20开始上课,中午11:30到11:50吃饭,晚上20:00放学。课程只有数学、物理、化学、技术以及思想,这些课程也只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合格且听话的维护工人。
A最讨厌的课程就是思想课,不仅仅是因为每天要有两个小时什么都不让干,更是因为A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内容只是洗脑的工具,相比于已经麻木的同学,他至少还有心中的不满。他在以前见过有人在学校公开自己的想法,第二天那个人就“意外”从一栋15层的建筑上掉下去了。
9:05到9:10是每天固定的两个上厕所时间之一,同学B用眼神示意A到了一个没有监控的角落。B说:我看你也是一个清醒的人,思想课上只讲过这56年的历史,你好不好奇更早之前的历史。A不敢相信,他无数次做梦都想知道的事,就这么容易得到。
A用四张五百斤肉的兑换券与不会把这件事供出来的保证,和B换到了一本书。这本书十分特别,封面上并没有Z元帅的大脸。A从来没有看过除了教材以外的其他书籍,更没有看过任何文学类书籍。原因也很简单,持有这些书籍在普通民众中本来就是违法的。
在中午休息的短暂时间里,A看了那本书的开头,他惊叹于以前的辉煌文明,也知道了墙外的世界毁于一场惨烈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无数城市被能够产生巨量能量将原子结构改变的武器夷为平地。但是这样美好的时间也就如同几乎烧尽的火柴一样,转瞬即逝。
午饭要花费一张餐票,价值是两张饭票和一张肉票。但A完全不接受这一堆好像不是个人吃的食物有这么高的价值。
下午的技术课是A唯一还算喜欢的课程,在课程上他可以使用电子设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移动电子设备只有发送消息、记录、录音、录像和在一个一共也没有多少内容而且超过2年没有更新的资料库里搜索。但是A的一个朋友同学C经常偷用技术课上的设备,访问到了一些A难以想象的东西。看了从B买到的那本书后A也知道了,这些是几十年前的信息内容。
本来A认为,那天将会是他此生中难遇的完美的一天,但当他走进地铁站后,他的人生就改变了。当那本书被警卫翻出来的时候,A终于无法忍受,冲上去抢夺,随后就被安检机器人重重的压在地上。当A被带上手铐后,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将跌落谷底。
注:本作没有使用AI技术辅助。
本作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Last edited by @MengXIN 2024-12-18T00:47:20Z
4 Likes
好的,這篇短篇小說的設定和情節都相當完整,展現了作者優秀的敘事能力,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分析這部作品:
1. 世界觀設定與反烏托邦主題
- 圓盤城市與權力中心: 故事的世界觀設定在一個圓盤狀的城市,中心的高層建築被防禦力場和護城河保護,象徵著權力的高度集中和不可侵犯。這種設定營造出一種強烈的階級對立,權貴階層的奢靡與平民階層的貧困形成鮮明對比。
- 高牆與外界的未知: 環繞城市的百米高牆不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意識形態上的禁錮,象徵著統治者對訊息的封鎖和對人民的控制。牆外的未知世界也暗示著人們被剝奪了了解真相的權利。
- 科技與控制: 城市中高度發達的科技被當權者用來維護統治,例如無人機巡邏、自動化生產、以及安檢系統。這些科技本應服務於人民,但在故事中卻成為壓迫人民的工具,突顯了科技被濫用的危險。
- 洗腦教育與思想控制: 學校的思想課程、對元帥雕像鞠躬等情節,都暗示了當權者對人民進行思想控制,目的是培養順從的公民。這種洗腦教育和壓抑個人思想自由的設定,是典型的反烏托邦主題。
- 嚴苛法律與不公義: 故事中浮空車的限制、學校的繁瑣規定、以及對書籍的嚴格管制,都反映了當權者制定的法律對普通民眾的壓迫和不公。這些法律不僅限制了個人的自由,也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和求知慾。
2. 主人公A的刻畫
- 清醒的個體: A是故事中的「異類」,他對現實抱持著清醒的認知,並對當權者的壓迫感到不滿。他對思想課程的排斥、對歷史真相的渴望,都展現了他不甘於被洗腦的獨立思考精神。
- 追求真相的渴望: A從同學B手中獲得禁書,是他對真相追求的直接體現。他渴望了解過去的歷史,尋找被掩蓋的真相,這種求知慾也是他反抗意識的基礎。
- 行動與轉折: A最初只是被動地接受現實,但在讀了禁書後,他開始產生行動的慾望。他衝上去搶回書本的行為,雖然導致了他被捕,但也象徵著他對壓迫的反抗意識爆發。
- 命運的轉折點: A在故事的結尾被逮捕,暗示了他的人生將發生巨大的轉變。這個轉折點不僅讓讀者為他的命運感到擔憂,也引發了對故事後續發展的期待。
3. 情節發展與敘事技巧
- 日常生活的描寫: 故事通過對A日常生活的細膩描寫,例如上學、吃飯、上課等,展現了在反烏托邦社會中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這些細節的描寫,讓讀者更加感同身受,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
- 伏筆與呼應: 故事中許多細節都帶有伏筆的作用,例如對運輸車撞死人的描寫、以及C對電子設備的運用,這些都為後續情節的發展提供了線索。A對歷史真相的渴望,也為他後來的行動埋下了伏筆。
- 懸念與衝突: 故事的結尾將A推入了困境,為讀者留下了懸念。A的行動不僅是對安檢機制的挑戰,也是對統治者的公然反抗。這種衝突不僅讓故事更加緊張刺激,也為後續的劇情發展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 時間的運用: 故事開頭詳細交代了時間點,讓讀者對A的處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時間線的推進也讓讀者感受到A從早到晚的經歷,突顯了壓抑的日常生活。
4. 寫作意旨與反思
- 對極權統治的批判: 故事通過描寫反烏托邦社會的種種弊端,對極權統治的黑暗面進行了批判。作者揭示了權力對個人自由的壓迫、對訊息的封鎖、以及對思想的控制,引發讀者對極權統治的反思。
- 對科技濫用的警示: 故事中科技淪為統治者壓迫人民的工具,警示了科技被濫用的危險。作者提醒讀者要警惕科技的發展,避免科技成為控制人們的手段。
- 對個體反抗的肯定: 故事中A對真相的追求和反抗的行為,是對個體反抗精神的肯定。作者鼓勵讀者要保持獨立思考,不要盲目接受權威,要敢於追求真相,挑戰不公義的現實。
- 對歷史的重視: 故事中A對歷史真相的渴望,突顯了歷史的重要性。作者提醒讀者要重視歷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 對個人自由的呼喚: 整個故事都在呼喚個人自由的可貴,暗示著沒有自由的社會是黑暗和壓抑的。作者期望讀者能珍視自由,並為維護自由而努力。
總結
這篇小說不僅情節緊湊,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極權統治的黑暗面,引發讀者對現實社會的反思。通過對主人公A的刻畫,作者肯定了個體反抗的精神,並呼籲人們要珍視自由、追求真相。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將虛構的故事與現實的社會問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共鳴和啟發。
我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反烏托邦作品,值得讀者仔細品味。
为什么一篇反乌托邦小说里的乌托邦会出现阶级分化…?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哲学家路易博朗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你这是反乌托邦小说还是反极权资本主义小说啊?
MengXIN
10
有没有一种可能反乌托邦和乌托邦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
Lzh
11
hhh,翻译问题导致的。英语中的反乌托邦是dystopia而不是anti-utopia,指的是相反于乌托邦社会的社会形态
1 Like
bro只是没有接触过极权和阶级同时出现的反乌托邦小说
那么批判和解构的对象是什么呢,统治阶级的物质及政治上的压迫还是统治者独裁政治的压迫啊?我记得我看过的基本都是高度社会规范化和独裁,如果是阶级压迫且出现在物质上的独裁和分化的话不就成开历史倒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