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文

《春江花月夜》中有这样的句子:“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霜是冰冷的,白沙也是冷色调的,在这静谧的江面上,诗人却仿佛没有感觉到霜在飞动,连汀洲上的白沙也难以分辨。诗人以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感来描绘这江上之景。以下关于诗人创作手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和推想反映流霜与白沙的交融状态
②通过类比流霜和白沙,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静谧朦胧的春江夜景画卷
③体现了创新思维思路的多向性,从另一个角度勾勒江上夜景的奇妙特征
④在分析流霜和白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把握江景中它们的和谐统一
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Last edited by @_z0 2025-01-17T02:37:34Z

1 Like
  • A
  • B
  • C
  • D
0 voters
这题,AI,没做对 AI 正确的答案是 **b .①③**

分析:

  • ① 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和推想反映流霜与白沙的交融状态: 正确。 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霜如何“飞”,白沙如何“看不见”,而是通过“不觉飞”、“看不见”这种感受性的描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推想出流霜轻盈飘忽,与白沙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状态。这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 ② 通过类比流霜和白沙,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静谧朦胧的春江夜景画卷: 错误。 诗人并没有将流霜和白沙进行类比,而是分别描写了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难以分辨的状态,共同营造了朦胧的意境,但并非通过类比的手法。

  • ③ 体现了创新思维思路的多向性,从另一个角度勾勒江上夜景的奇妙特征: 正确。 霜通常是凝结在物体表面的,而诗人用“流”来形容,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白沙在月夜下通常是可见的,而诗人却用“看不见”来形容,也反常理。这种从反向或非常规的角度来描写景物,正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展现了江上夜景的独特之处。

  • ④ 在分析流霜和白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把握江景中它们的和谐统一: 错误。 诗句的重点在于“不觉飞”和“看不见”, 恰恰是没有去分析流霜和白沙各自的特点,而是强调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模糊和难以分辨,从而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因此,①和③的分析是符合诗歌实际的。

AI

_z0:

重新考察①和④
请检索中文界对这句诗的理解,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比较
请检索政治教材逻辑与思维,从政治的角度进行比较
综合以上,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进行比较

Creative:

好的,我们从语文和政治的角度重新考察①和④,并最终从理性人的角度进行比较。

一、中文界对这句诗的理解(语文角度)

我检索了中文界对“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赏析,普遍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 营造朦胧、虚幻的意境: “不觉飞”、“看不见”并非实指,而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暗示夜色已深,霜与月光交融,白沙也融入夜色之中,呈现一种似有似无、迷离恍惚的境界。
  • 侧重整体氛围的渲染: 诗人着重描绘的是夜色笼罩下,江面的整体氛围,而非对霜和白沙的细节进行刻画。
  • 运用通感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流霜”本是无形的,用“飞”来形容,是视觉向触觉的通感;白沙“看不见”是虚写,更显夜色的静谧。
  • 体现诗人细腻的感受和独特视角: 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夜色中景物的模糊感,并用看似矛盾的描述(“不觉飞”的霜,“看不见”的沙)来表现这种独特的感受。

对比①和④的语文角度解读:

  • ① 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和推想反映流霜与白沙的交融状态: 此项分析与中文界的普遍理解高度契合。“不觉飞”和“看不见”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将看似矛盾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体会到夜色的朦胧和静谧。

  • ④ 在分析流霜和白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把握江景中它们的和谐统一: 此项分析与中文界的主流理解相悖。诗句的重点在于模糊和难以分辨,而非分析各自特点。诗人并没有刻意去描绘霜的冰冷、白沙的洁白等特性,而是着力表现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消融感,以此来烘托整体的夜景氛围。

结论(语文角度): 从语文角度来看,①的解读更符合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手法。

二、政治教材逻辑与思维(政治角度)

我查阅了政治教材中关于逻辑与思维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属性,以便分别研究;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属性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 抽象与具体: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具体是包含多种属性、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 辩证思维: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比①和④的政治角度解读:

  • ① 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和推想反映流霜与白沙的交融状态:

    • 联想、想象和推想: 可以看作是从已有的感知和经验出发,构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思维。
    • 反映交融状态: 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握,类似于综合的思维方式。
  • ④ 在分析流霜和白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把握江景中它们的和谐统一:

    • 分析各自特点: 符合逻辑思维中分析的要求,即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研究。
    • 综合把握: 符合逻辑思维中综合的要求,将分析的部分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
    • 和谐统一: 可以理解为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把握事物,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

结论(政治角度): 从政治教材的逻辑与思维角度来看,④ 的描述在逻辑上是自洽的,符合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而 ① 的描述更侧重于认识过程中的想象和推断,与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有一定关联。

三、综合以上,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进行比较

一个理性的人会综合考虑以上两种角度的分析结果,并结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进行判断:

  • 文学性优先: 诗歌的鉴赏侧重于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语文角度的分析具有更高的优先级。从语文角度来看,①的解读更符合诗歌的实际情况,而④的解读存在偏差。
  • 逻辑性辅助: 政治角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思维的过程,但不能脱离文本本身。④的描述虽然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它并不符合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和使用的手法。
  • 文本为本: 最终的判断应该回归到诗歌文本本身。诗句的核心在于表现朦胧感和难以分辨的状态,而不是分析霜和白沙的各自特点。

结论(理性人的角度): 综合来看,① 的描述更符合诗歌的创作实际和艺术效果。虽然 ④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它与诗歌的文学性分析存在冲突。作为一个理性的读者,应该以对诗歌文本的准确理解为基础,因此选择 ① 更为合理。

最终答案仍然是 a. ①②。 之所以重新考察①和④,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但最终的结论依然要回归到对诗歌本身准确的解读。

所谓正解,AI,也不信 AI

_z0:

联想、想象是创新思维
考虑这个句子,重新分析

Creative:

明白了。既然“联想、想象是创新思维”,我们重新分析①和④:

重新分析:

  • ① 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联想、想象和推想反映流霜与白沙的交融状态:

    • 联想、想象是核心: “联想”是将原本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这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诗人通过对霜和白沙的独特观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不觉飞”的霜和“看不见”的沙这种奇特的意象,体现了创新思维。
    • 推想是逻辑的补充: “推想”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虽然也包含一定的创造性,但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的体现,是辅助理解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 形象思维是表达方式: 形象思维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念,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方式。
  • ④ 在分析流霜和白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把握江景中它们的和谐统一:

    • 分析是逻辑思维: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属性,以便分别研究。这属于典型的逻辑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强调的突破常规、发散性思考有所不同。
    • 综合把握是结果呈现: “综合把握”是将分析的结果整合起来,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的归纳总结能力。
    • 和谐统一是审美感受: “和谐统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最终效果,但达到这种效果的方式,根据题干来看,并非通过分析各自特点,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创新性手法。

对比分析(基于“联想、想象是创新思维”):

  • ① 更直接地体现了创新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构成该选项核心内容,与“创新思维”直接关联。诗人正是运用了这种创新思维,才打破了常规的认知,描绘出独特的意境。
  • ④ 与创新思维关联较弱: “分析”是逻辑思维的特点,虽然“综合”也需要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基础仍然是逻辑分析。该选项的重点在于对事物进行拆解和整合,而非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联想。

结论:

考虑到“联想、想象是创新思维”这个前提,选项①比选项④更能准确地描述诗人的创作手法,因为它直接指出了与创新思维相关的思维方式。 选项④则更偏向于逻辑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与创新思维的关联相对较弱。

现在我们更加确信①是正确的,因为它直接运用了被定义为创新思维的联想和想象。

人类的回答

【答案】
D
【解析】
①联想、想象是创新思维

②流霜来形容月光,比喻的修辞手法。月光如此明亮,以至于汀上的白沙都被映照得难以分辨,夸张。不是逻辑意义上的类比。

还有逆天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宪法,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这体现了
A.我国尊重人口发展规律,找到延迟退休根本原因即老龄化问题
B.政策制定从自愿原则出发,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C.只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才能为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创造条件
D.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优化人口结构创造条件

答案D

逻辑上没有问题,只是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上

2 Likes
燕国地图 AI

_z0:

优化人口结构是什么意思?延迟退休如何优化人口结构?
这道题是否默认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体现自愿原则?

Creative:

优化人口结构 指的是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朝着更加合理、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合理”和“健康”的标准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 年龄结构: 避免人口老龄化过快、少子化严重,力求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的充足,减轻社会保障负担。理想的年龄结构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相对均衡,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金字塔”或“纺锤形”结构。
  • 性别结构: 维持相对平衡的男女比例,避免因性别比例失衡引发社会问题。
  • 健康结构: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率,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升人口素质。
  • 受教育结构: 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 城乡结构: 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分布,避免过度城市化或农村空心化。
  • 地域结构: 引导人口在不同地区合理流动和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简而言之,优化人口结构就是力求使人口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更加协调,以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延迟退休如何优化人口结构?

延迟退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

  1. 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延迟退休直接增加了在职劳动者的数量,延缓了劳动力人口的下降趋势。这对于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至关重要。
  2. 减缓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速度: 虽然不能阻止人口老龄化,但延迟退休可以减缓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的速度。原本达到退休年龄的人继续工作,使其暂时不计入老年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老年人口的比例。
  3. 改善社会抚养比: 社会抚养比指的是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延迟退休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从而降低了社会抚养比,减轻了在职劳动者赡养退休人员的压力。
  4. 延长人力资源红利期: 通过延迟退休,可以更长时间地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劳动力,延长我国的人力资源红利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持久的动力。
  5. 为应对未来人口变化争取时间: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为社会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调整相关政策(如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等)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延迟退休只是优化人口结构的一种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人口问题。 它主要针对的是年龄结构问题,对于提高生育率、改善性别比例等问题的作用有限。

这道题是否默认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体现自愿原则?

是的,这道题默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不体现自愿原则。

原因如下: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 全国人大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它们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的法律和做出的决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决定”的含义: 题干中明确指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这里的“决定”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带有强制执行的性质,而非倡议或建议。
  • 延迟退休政策的性质: 延迟退休是一项涉及到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重大政策调整,关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必然由国家立法机关做出具有强制力的决定来推行,不可能以自愿为原则。

如果政策制定是基于自愿原则,那么就不会出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而更可能是一些鼓励性或引导性的政策措施。

因此,从法律地位、权力属性以及政策的性质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必然不体现自愿原则,这在政治常识和法律框架下是一个基本认知。 出题者也正是基于这个常识来设置选项的。

真给我整乐了,“把四十岁以上的登记为新生儿就能改善人口结构”是吧,让老年人不算老年人,继续做牛马,还美其名曰改善人口结构?
这笑话居然出成考题,投入教育体系了,令人忍俊不禁。

从国家角度确实有用,毕竟现在出生率太低。总得有人工作不然发不出养老金。个人角度就不好说了。

1 Like

通州的烂题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