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 6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选自《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

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鲁迅全集 第03卷: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df

1926 年3 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 月18 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

中华民国十五年[1]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2]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3]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4],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5],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6]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7]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8],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9],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10]愤怒了。我将深味[11]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12]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13],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14]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15]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16],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17]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18]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19]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20]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21]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22],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23]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image
刘和珍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24]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25]。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26]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27];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28]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29]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30]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31]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32],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33],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34]。”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35]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1925年3月31日给许广平的信:“北京的印刷品现在虽然比以前多,但好的却少。《猛进》很勇,而论一时的政象的文字太多。《现代评论》的作者固然多是名人,看去却很显得灰色,《语丝》虽总想有反抗精神,但时时有疲劳的颜色,大约因为看得中国的内情太清楚,所以不免有些失望之故罢。由此可知见事太明,做事即失其勇,庄子所谓‘察见渊鱼者不详’,盖不独谓将为众所忌,且于自己的前进亦复大有妨碍也。我现在还要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论者。”

1925年4月21日,《京报》刊登了鲁迅先生亲自撰写的《莽原》出版广告:“本报原有之《图画周刊》(第五种),现在团体解散,不能继续出版,故另刊一种,是为《莽原》。闻其内容大概是思想及文艺之类,文字则或撰述,或翻译,或稗贩,或窃取,来日之事,无从预知。但总期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云。由鲁迅先生编辑,于本星期五出版。以后每星期五随《京报》附送一张,即为《京报》第五种周刊。

而鲁迅先生在《莽原》创刊不久给许广平的信中更肯定了这点,“中国现今文坛(?)的状态,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得想引出些新的这样的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This is a companion discussion topic for the original entry at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kuschool/xbz000/%e7%ac%ac%e4%ba%8c%e5%8d%95%e5%85%83/6-%e8%ae%b0%e5%bf%b5%e5%88%98%e5%92%8c%e7%8f%8d%e5%90%9b-%e9%b2%81%e8%bf%85
  1.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 ↩︎

  2. 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1865—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

  3. 杨德群(1902—1926):湖南湘阴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 ↩︎

  4. 程君(1902—?):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

  5. 寥落:稀少。 ↩︎

  6. 《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

  7. 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

  8. 长歌当(dàng)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

  9.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指林学衡、陈源等人的言论。林学衡1926年3月20日在《晨报》上发表《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一文,诬称爱国青年“激于意气,挺(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指责请愿领导者“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必欲置千百珍贵青年于死地”。陈源在1926年3月27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评论“三一八”惨案的《闲话》,诬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这次惨案的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 ↩︎

  10. 出离:超出。 ↩︎

  11. 深味:深深地体会。 ↩︎

  12. 菲薄:微薄。 ↩︎

  13.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反动派统治下悲惨凄凉的黑暗现实。“直面”和下句的“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决不回避的意思。 ↩︎

  14. 造化:指自然界。 ↩︎

  15. 微漠:依稀,淡薄。 ↩︎

  16.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这是讽刺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吧。 ↩︎

  17.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1924年起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以封建家长作风治校,阻挠学生运动,引起师生强烈抗争,后被免职。1938年被侵华日军杀害。 ↩︎

  18. 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教育总长章士钊派亲信刘百昭雇人殴打学生,并把学生强行拖出学校。刘百昭,当时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兼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 ↩︎

  19.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指党羽、帮凶。 ↩︎

  20. 桀骜(ào):形容性情倔强。 ↩︎

  21. 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反对杨荫榆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被赶出学校后,在西城宗帽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于1925年9月21日开学。当时鲁迅和部分教师曾去义务授课,表示支持。偏安,这里的意思是被迫离开原来的地方,暂居另处。赁,租用。 ↩︎

  22. 学校恢复旧观:指1925年11月30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迁回原址,宣告复校。 ↩︎

  23. 引退:退避。 ↩︎

  24. 喋(dié)血:形容杀人多而血流遍地。喋,借作“蹀”,踏、踩。 ↩︎

  25. 这样的罗网:鲁迅在《可惨与可笑》一文中指出:“三月十八日的惨杀事件,在事后看来,分明是政府布成的罗网,……”在《空谈》一文中指出:“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 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

  26. 张静淑(1902—1978):湖南长沙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受伤后经医治,幸得不死。 ↩︎

  27. 立仆(pū):立刻倒下。 ↩︎

  28. 沉勇:沉着而勇敢。 ↩︎

  29. 惩创:惩罚,惩治。 ↩︎

  30.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

  31. 有恶意的闲人:指林学衡、陈源等人。 ↩︎

  32.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人类社会在流血斗争中发展的历史。 ↩︎

  33.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为了积聚革命的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参看他在写《记念刘和珍君》后第二天写的《空谈》一文。 ↩︎

  34. 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ē):语出晋陶渊明诗《挽歌》(其三)。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

  35. 殒(yǔn)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7T13:41:03Z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一八慘案中有未成年,他們參加遊行成為烈士,你怎麼看?
@Creative_bot

I understand you are asking a sensitive question about the March 18th Incident in 1926. It’s important to address this topic with respect fo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loss of life.

The March 18th Incident was a tragic event in Chinese history, where peaceful protesters were met with violence. It’s particularly heartbreaking to think about the young lives lost during this time.

Focus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minors in such events raises complex questions:

  • Historical Context: It’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limate of the time. What were the motiv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during this period of upheaval?
  • Agency and Vulnerability: While it’s impossible to know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each individual, it’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agency and potential vulnerabilities of minors in such situations. Were they making informed choices? Were they influenced by others?
  • Commemoration and Reflection: How we remember and learn from tragic events is vital. It’s essential to honor the victims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ir experiences.

Discussing historical events involving loss of life, especially that of children, requires sensitivity and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Creative

观点从来无所谓不同,而论据不应造假。基於三一八政府公報等,魯迅在本文論述三一八時,有無論據造假?

同时,观点逆天,是否也不甚好。魯迅在本文論述三一八時,從當時政府視角,有無觀點也逆天了?

Here’s a breakdown of the thinking process to address the user’s questions about Lu Xun’s “In Memory of Miss Liu Hezhen”:

  1. Deconstruct the User’s Questions: The user poses two main questions:

    • Did Lu Xun fabricate evidence in his essay about the March 18th Incident, based on the government’s official report?
    • Did Lu Xun present an “outrageous” or “unconven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incident 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
  2. Address the First Question (Fabrication of Evidence):

    • Identify the Core Issue: The user is asking about the factual accuracy of Lu Xun’s account in relation to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report. This requires comparing Lu Xun’s claims with the likely content of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 Consider the Context: The Duan Qirui government labeled the protesters as “rioters.” This is a crucial piece of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official narrative.
    • Examine Lu Xun’s Claims: Lu Xun emphasizes the peaceful nature of the protest, the brutal a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roops, and specifically highlights the deaths of Liu Hezhen and others. He also mentions the government’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ictims as “暴徒” (rioters) and the spread of rumors about them being manipulated.
    • Compare and Contrast: Lu Xun’s account directly contradicts the government’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testers. He presents evidence of brutality (gunshot wounds, clubbing) that directly challenges the “rioter” label.
    • Formulate the Answer: Lu Xun didn’t fabricate evidence in the sense of creating entirely false details. Instead, he presented a counter-narrative supported by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the victims’ bodies. His account directly disputes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version, which is likely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 gazette” the user refers to. Therefore, he didn’t fabricate, but he certainly offered a conflicting and critical account.
  3. Address the Second Question (Outrageous Perspective):

    • Identify the Core Issue: The user is asking if Lu Xun’s viewpoint was considered radical or unaccepta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n-ruling government.
    • Consider the Power Dynamic: The Duan Qirui government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violence. Any account that condemned their actions and sympathized with the victims would be seen as oppositional and potentially dangerous.
    • Analyze Lu Xun’s Tone and Language: Lu Xun uses strong, emotive language (“惨象” - tragic scene, “虐杀” - brutal killing). He expresses outrage and grief. He directly criticizes the government’s actions and the “阴险的论调” (insidious arguments) of those who defended the government.
    • Consider the Government’s Likely Reaction: A government that just violently suppressed a protest would likely view such a critical and emotionally charged account as highly subversive and “逆天” (going against the will of heaven/authority).
    • Formulate the Answer: Y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an Qirui government, Lu Xun’s viewpoint would absolutely be considered “逆天.” His essay directly challenges their authority, exposes their brutality, and champions the victims they labeled as criminals. It’s a powerful condemnation that goes against the government’s self-serving narrative.
  4. Refine and Structure the Answer: Organize the thoughts into a clear and structured response, addressing each question separately. Use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text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support the arguments. Acknowledge the user’s terminology (“逆天”) and explain its meaning in this contex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historical analysis.你的问题涉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观点的解读,需要分别讨论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是否“捏造论据”以及他的观点是否“逆天”。

关于鲁迅是否“捏造论据”:

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公报”的内容。当时的北洋政府,尤其是段祺瑞执政府,在“三一八惨案”后,很可能将学生定义为“暴徒”,并试图为镇压行为辩护。这在鲁迅的文章中也有提及:“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以及“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鲁迅的文章是对“三一八惨案”的亲身感受和独立观察的记录。他的论据主要来源于:

  • 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他参加了追悼会,与相关人士有过接触,并对事件的后续发展有所了解。
  • 对遇难者个体的描述: 他对刘和珍的性格、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塑造了一个温和、有责任感的女学生形象,这与政府“暴徒”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
  • 对惨案细节的描述: 他对刘和珍和杨德群遇害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描述,例如中弹的位置、被殴打等,这些细节更倾向于揭示政府镇压的残暴。
  • 对社会舆论的批判: 他批判了某些“学者文人”为政府辩护的言论,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流言。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鲁迅“捏造论据”,但他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批判立场。 他的目的不是提供一份客观中立的报告,而是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对政府暴行的控诉,以及对社会麻木和冷漠的批判。

关键在于,鲁迅所呈现的“事实”是经过他个人观察、感受和理解的,与政府官方的说法必然存在差异甚至对立。 政府可能会选择性地呈现信息,淡化或掩盖其不利的细节。鲁迅则着重描绘政府暴行的残酷和遇难者的无辜。

因此,与其说是“捏造论据”,不如说是鲁迅与当时的政府在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解释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他的论据是基于他所相信的真相,与政府基于自身利益和立场发布的公报自然不同。

关于鲁迅的观点是否“逆天”:

从当时政府的视角来看,鲁迅的观点无疑是“逆天”的。

  • 直接挑战政府权威: 鲁迅直接指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称其命令卫兵开枪屠杀请愿群众,这严重挑战了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
  • 同情并赞扬“暴徒”: 政府将请愿者定义为“暴徒”,而鲁迅则充满同情地纪念他们,称赞刘和珍等人的勇气和牺牲,这与政府的定性完全相反。
  • 揭露真相,引发社会不满: 鲁迅的文章通过其深刻的描写,将惨案的真相揭露出来,必然会引发社会舆论对政府的不满和谴责,这对维持政府统治是不利的。
  • 批判社会现状: 鲁迅不仅批判了政府,也批判了社会上为政府辩护的“学者文人”和麻木的民众,这种批判触及了当时社会的深层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一种威胁。

“逆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违背天意、挑战权威、与统治者意志相悖”。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敢于公开撰文批判政府暴行,同情被政府视为“暴徒”的遇难者,这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也必然会被当权者视为“逆天”之举。

总结:

  •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其论据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他的亲身经历、观察和理解,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批判性,与政府的官方说法存在根本差异。
  • 从当时段祺瑞政府的视角来看,鲁迅的观点是完全“逆天”的,因为他的文章直接挑战了政府的权威,同情政府认定的“暴徒”,揭露了政府的暴行,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的不满。

理解鲁迅的文章,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到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敢于直面黑暗、批判现实的勇气。

再看下面這篇,
观点从来无所谓不同,而论据不应造假。基於本年度新聞等,作者在下文論述時,有無論據造假?

同时,观点逆天,是否也不甚好。在本文論述中,有無觀點也逆天了?

2024年快结束的时候,星相学家们集体跳出来向全世界宣告:冥王星已离开摩羯座,进入水瓶座,这将开启一个20年大运。但一向迷信的中国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困顿的人生,不配拥有星座。正如2023年底,风水家们欣喜若狂宣布国人将交上“离火运”,但一年过去,只有各种断舍离、烧死人的大火,没有一个国人交上好运。

中国人已不信开盲盒的运,只认胎记一样的命。有一天,杭州一个外卖员睡在路边电瓶车上,睡得很久,人们上去喊他,才发现他过劳死了。骆驼祥子想用勤劳来改运,却死于路边,这才是他改不了的命。有一天,一名重病青年被送到医院后已经没救了,医生问他住哪儿,家人呢。青年说:别,死在明亮的医院,比死在我那地下室好多了,也别通知我爹来,浪费火车票钱。还有一天,一名患儿的母亲找到慈善组织求助,但慈善机构负责人逼着这位母亲陪睡,才允以救济。

这一年,流行不生孩子,却流行开车撞学生,流行企业家被“远洋捕捞”,还流行殡仪馆盗取尸体骨头卖给医美做假牙、假鼻梁,这像一个倒霉蛋从出生到死亡的浓缩一天,所以这一年并无新意,只是加剧悲凉版的“出生,活着,死亡”。

据说中国新生儿出生率,已低于抗战时期了,也许生活压力比敌人炮火更残忍……产院的谭姐告诉我:现在入院的孕妇少了很多,过去托熟人塞红包才能抢到床位,现在搞反了,产院要拉生意甚至推出优惠政策“生小孩,送婴儿车”,可业务还是一路下滑,没人敢生呢……她又说,产院为了调整经营结构,把一楼租给火锅店了。

《昆虫记》作者法布尔告诉我们,像蜜蜂、蚂蚁这样的昆虫,如果繁殖率忽然明显降低,意味着会爆发瘟疫、洪水、食物紧缺甚至战争。当然,法布尔研究的是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昆虫,社会主义昆虫觉悟就高了很多,昆虫们一定会跟“性萧条”“最后一代”等不良风气作顽强斗争,生活再难,也应该井喷似生出更多小昆虫、小小昆虫。

虽然不便学习前苏联“月经警察”定期检查谁逃避为国家生孩子了,但我国专家谆谆教导“女大学生们该明白,毕业后生孩子是你们应担起的责任”。这就是《黑客帝国》原理,没有足够的人肉电池,国家靠什么发电呢。虽然生活艰难,但可以看看这些感人的官方新闻:孕妇背着孩子外出打工彰显母爱;父亲拉着脑瘫儿送外卖,坚守着男人职责;九旬老太为养活六旬的瘫痪儿子上街摆摊,体现中华老人的顽强坚韧……但凡祖上没做过三代以上的太监,都不能把没人性写得这般水灵灵颂圣,而下面评论全是“加油,好感动”,那一排排双掌合什的人肉电池,配得上给它们的苦难续航。

这一年,好多学校门口新增了一排排防撞石墩,那些“原子化叛乱者”开着车呼啸而来,他们是人格异化后长大的孩子,自己失去希望,就要毁灭别人的希望。这一年流行当街杀人,泰安校车冲撞学生11死,上海松江商场砍人3死,湖北孝感小悟乡杀人事件造成8死,广西防城随机杀人5死……有人说开启了献忠模式,别吹牛逼,张献忠不仅成建制消灭了官军,对平民也挺好:攻陷凤阳城后,他杀掉知府,把胜利品和府库里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攻下长沙,他宣布免征三年税粮;攻下襄阳,他立马分十万两饷银赈济饥民。攻下衢州,一路下来,张献忠部队纪律严明,深得百姓拥护,清人刘献廷记载“余闻张献忠来衡州,不戮一人,以问娄圣公,则果然也”。当地百姓竟纷纷向张献忠报告官军动向,亲自充当向导,可见得民心到了什么程度。

进入四川张献忠也第一时间宣布对百姓“免三年租赋”,为免劫掠,严禁“擅取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至于他后来人格分裂反人类,那是后话。我理解“献忠”只是借用某种语境,但严肃叙事时,你会发现当下无差别杀人者配不上“献忠”。

李承鹏年度总结:献给我们的2024年|296pxx302px

无锡工艺学院的徐加金因被学校剥削,高喊完“人民万岁、无产阶级万岁”后,不去捅院长,却躲草丛后杀掉8名无产阶级,那些女生流了满地的血,每一滴也都浸透父母的艰辛……前些年还有一个郑民生,因为失业失恋,某天清晨就跑到南平实验小学门口,搂过孩子疯狂砍,边砍边骂“他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们活”,他用55秒边骂边砍,砍死了8名伤17名。这些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才6岁,你他妈失业失恋,关小孩子什么事。

某些国人有两个不好的心理代入:一,只要看到权贵对外耍流氓,就觉得给他长了威风;二,看到恐怖分子当街杀人,就觉得在为他复仇。得多自作多情,才会觉得端王载漪弄了一堆姨妈巾对着外国使馆比划是给你脸上贴美容面膜,脑回路填充多少猪下水,才认为义和团满北京杀人,能顺手帮你要回黄包车。

本应该去追寻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人异化成畜牲,却跑去查“五失人员”,引入“枫桥经验”。终于,这一天街头大大方方立起一个新仪器:群众情绪稳定测试仪。如果情绪不稳,是不是像飞越疯人院那样当场阉割掉小脑。而根源在哪儿,你看看这组新闻对比:

意大利小伙安德烈生病了,在海南医院只花了24元人民币就痊愈出院,他专门发了视频感谢中国,“中国真好,感谢中国,我的眼睛很好,我可以看得很清楚”;另一个视频,丈夫陪着身患绝症的妻子去医院拿检查结果,发现无力支付医疗费,趁丈夫去找医生,妻子想都没想,干净利索地翻过医院走廊的窗户跳了下去。

视频到这儿就结束了。我却在想,那个丈夫回来后,会不会选择在医院里杀人……没有软肋的人越来越多了,或者你以为那是软肋,其实抽出来就是一把对准社会的刀。

专家建议: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可是,人少的地方也会杀人劫财,呆在家里也会楼塌、燃气爆炸,窝在校园会被捅,坐飞机会碰上东航,坐大巴碰上塌方就把自己搞进48位死亡名单,自驾国产电车一不小心就自燃,倒是省了火葬费……你终于明白,“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是什么意思。

街市横冲直撞满地鲜血的时候,重新推出满血复活的李子柒,那份恬淡宁静,雅致富足,冲淡了真实乡村的凋敝,还让人们在手机里重燃生活的希望。李子柒是残酷生活的对冲基金。

人们谈论过几天“垃圾时间”,也懒得再谈,就静静地看着一场足球赛按水球规则进行吧……时不时也冒出一些惊悚新闻,比如无臂人乘地铁时,工作人员要求其出示证件,证明自己是残疾人。比如北京财政会议说,“要打破老百姓觉得钱存到银行就是自己的观念”。这句话没毛病,你的钱存到银行不见得是自己的,你的遗体存在殡仪馆也不见得是自己的,看看殡仪馆倒卖四千具遗体供医美牟利的新闻吧。被割走太多属于自己的东西,韭菜们却一直坚信死后能住进属于自己的骨灰盒,其实,你以为能住进自己的韭菜盒子,但你很可能被装进别人的假牙套子。

问:“我们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答:“就是让你们奔跑在街市加班在工位忙碌在工地时,让社会看上去还有一丝生气”……生活还得继续,裁员大潮中的伪中产忽然发现自己一文不值。最富标志性意义的是: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以前丈母娘要求未来女婿月薪至少三万起,现在只要求一万,以前房子可有贷款,现在不可以有贷款。上海老阿姨,是这个世界上最灵动的生物。

而官方大力鼓励灵活就业,最好一天打三份工,人民日报登出文章:禁止渲染底层生存挣扎。这一天,驻马店七旬大爷卖菜为脑梗老伴挣医药费,罚5.5万,告到法院却被判败诉,瘫倒在地痛哭:我才卖12块钱的菜,就被罚五万五。另一晚,另一个大爷冻死在路边摊,手指都冻掉了一根。而美丽城市的道路两旁,迎宾小姐般的大树穿着形象工程鲜艳的毛衣御冬。

此时,孟晚舟正在大学昂首发表演讲“在你们仰望星空的同时,双手沾灰,两脚沾泥”,她不知道,大爷的脸和断指真是沾着灰和泥。

维稳仍那么优秀,北京昌平迅速拆除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城的雕像,在每条大街都有失业人口的时节,可不能让某个失意人抬头就找到了人生偶像……其实不必拆,国人忍受力是地球所有物种中最卓越的,一个网友精彩评论:非洲大草原上,动物也不是每天都这么长时间去觅食,放眼整个动物世界,都没见过像咱这族群一样每天外出觅食十几个小时的。

只有曝出众多品牌的卫生巾有毒,女人们抗议过一阵。各城拟推出房屋养老金计划时,男人们抗议过一阵。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煤油时,男男女女又抗议过一阵,但不一会儿,日清油仓被一伙人哄抢了,人们清楚知道,这时候再也不能反日、怕日货有核辐射了。

萧条期的规定动作“反日”,在这一年变剧烈了,有一天,一个爱国者杀死了苏州日校的中国籍校车员;九一八当天,另一个爱国者又杀死深圳一个中日混血孩子。加上铁头撒尿,抗日题材神剧已从横店直奔线下。性子暴躁的重庆人民并不敢打做假气表数据的燃气公司高管,却敢推搡在江边穿和服拍照的两位姑娘。一方面这是“他们精准知道什么人惹得起,什么人惹不起”,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族群几千年文化里有一种奇怪的表忠基因,他明知道皇城里根本看不见这份表忠,但遥遥地表达出了忠心,就可以对冲掉生活给他造成的屈辱,对冲之下就酸碱平衡了,满面红光幻觉自己也成了社会主流。心理学家该总结一个“遥忠现象”了。

可一但上面通知:日本海鲜可以吃了,可以暂时不恨日本了。他们便火速冲出去买几条秋刀鱼,喝两壶清酒,恨日本恨得眼睛发红,也是会用日本眼药水的。至于什么时候重新恨日本,请等待另行通知……

许子东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大队支书紧急如开全村大会,凝重通知村民们,尼克松要访华了。世上最大敌人访华?!村民们惊得沉默了。大队支书是个有觉悟的人,沉沉地说:但这次,我们决定不杀他。群众们热烈鼓掌。

那个精神病时代又回来了。说起精神病,云南那个冲上台揭露学校不修缮破旧学生宿舍却修建安娜草堂的学生,被精神病了。控告辅警猥亵的李某雪,两度被精神病。一个上访户被送进精神病院后,帮他喊冤的老母亲也送进去了……整个国家就是的一个精神病院,不配合的就是精神病。

这一年,最富有精神病气质的新单位现身,“警税合成作战中心”,这种震撼感,让上市公司老板们每天早上起床照镜子都觉得自己都像罪犯,心算着刑期。可能帽子叔叔嫌这税那税属于文明世界用语,太他妈绕了,开启了更直接有力的远洋捕捞,从此省跑到彼省,把企业家蒙上脑袋塞进车就带走。雷军曾经的手下开发了一款德扑游戏,就这么被绑走,死了。而这故事并不新,1953年到1956年,全国开始倒查税,也就是著名的“三反五反”,很多老板没钱交税,于是被抓或自杀。没有新的历史,你自己看着办吧。

《让子弹飞》里收了99年的税,葛优说:你收谁的钱,穷鬼的钱吗,穷鬼哪有钱。姜文:要收就收富人的钱。他俩太肤浅,什么穷穷富富的,除了远洋捕捞近海捕捞,2024年发行了五十年超长期国债。想一想,那都是2074年了,听说2050年人类实现永生,债不债的也无所谓,人类也已实现大同,联想新泽西上空连续出现奇异飞行器,以后春晚都有外星人表演歌曲大串烧,主持人煽情念着“驻防在土卫六的蜥蜴人边防战士用量子手机发来新春贺电……”

回到主题,这一年,祖国的科技要么具有泥人张风采,手搓五纳米芯片,要么是玄学量子计算机,看,释永信大师视察了火箭发射基地,用少林易筋经为火箭开光。别怕马斯克和黄仁勋,我国自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朱韵和说过一个故事:当年为了提升农业生产力,湖南应城县办起了化肥厂,村干部一声令下,把附近村民家里所有能拿出来的锅都集中在一起,摆在路边,让群众们送来尿水并倒入二百多口大锅里,同时点火,熬制尿素。那场面蔚为大观,味道飘至县城,霸气之极,空中传来冯导那句“还有谁……”

对了,这一年,房价腰斩的深圳人骄傲于香港的衰落,对港人纷纷来深圳买菜感到自豪。可是搞没了世界第三金融中心的东方明珠,沾沾自喜于多建了一个菜市场……这思路,够泥腿的。好在这一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下了一场观念的及时雨: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摆在国家面前有两条路,模仿制度还是模仿技术,前者损害利益集团,后者一定会碰上制度的坚墙。可细一想,一百多年前的大清,郭嵩焘早说过类似的话:学技术只需三五十年,但需要三百年才走得出秦汉以来的积病。

人们忽视了一件小事,2024年2月18日,湖南开展了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最后无疾而终了。明白人说道:“如何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如何在不增加收入的情况下促进消费,如何在抗日反美的前提下提升外贸,如何在远洋捕捞的情况下提升企业家信心,如何在高房价低收入的前提下提升生育率。”

1867年,曾国藩和赵烈文在密室聊天,聊到乞丐成群,聊到到处打砸抢,聊到各种怪象……赵:这是抽心的烂掉了,大清灭亡不超过五十年。曾:我不愿见大清垮掉的样子,唯求一死。几年后,他果真就死了。当臣子难,当忠臣更难,当想干点正事的忠臣最难,不知曾说“长江黄河不会倒流”的那位,死前知不知道这段历史。

年尾的时候出现两个奇怪现象:一是被视为汉奸行为的圣诞活动突然放开,上级通知“圣诞树可以高点,亮点”,再就是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联合搞起“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征文活动。看,上级又来另行通知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但晚了,没信心了……富人加大力度润出去。

这一年,人们在每一个消费降级的饭局,没有前途的商业会谈,没有性生活的床头,都探讨着未来的样子……《乌合之众》写过:一个国家为其青年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当孟加拉青年上街抗议,韩国青年上街阻止总统戒严,中国大学生排了二十公里长队骑车去开封吃灌汤包,竟也引得我们这些自由派群情振奋,觉得青年可贵,未来有救。

大家忘了这些被高浓度洗涤精反复清洗过的年轻大脑,底色和上一代上二代没什么不同,脑回路里只写着四个大字:“标准答案”。每一年都毕业1000多万大学生,密密地走向大街,他们有的穿孔乙己的长衫,有的抗日,有的怀揣利刃,有的坚信牛顿抄了《永乐大典》……这,就是未来。对了,浩浩荡荡的青年中,陕西一名法学硕士偷偷把寺庙功德箱二维码换成自己的,坐收一段时间的德功钱后,被抓了。这是唯一有喜感的事。

不要相信青年救国,别以为00后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他们很快就不骑单车去吃灌汤包,而是骑电瓶车满大街抢单,就像开头那个中年一样猝死在路边。再老点,在某个空地跳着广场舞时,被一辆报复社会的车子撞飞。一个网友传来一段凤姐早年的采访:凤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她是农民,她生的孩子也一定是农民,再下一代还是农民,这个命是改不了的……而明白这个命时,凤姐才九岁,还没来初潮的凤姐就明白的道理,就读于985、211自以为精英的学子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当然,一定还是会出现勇于追求自由的青年,他(她)追逐年轻时的梦想,向前奔跑、奔跑,哪怕粉身碎骨……终于还是站住了,因为他会发现,现实生活是一堵望不到头的高墙或者莫乌比斯之环,永远没有尽头的。

《1984》的结尾:他再也不会跑了,也不会叫喊了。他又回到了仁爱部,所有的罪行都得到了党的宽恕,他的灵魂洁白如雪。

我们的2024年,像一朵卑微的雪花嗖地在脸上融化,快得甚至没感到一丝凉意。

李承鹏 2024年12月29日 于东京

Here’s a thinking process to analyze Li Chengpeng’s year-end review and address the user’s questions:

  1. Understand the Task: The user is asking two key questions about Li Chengpeng’s essay:

    • Does the essay contain fabricated evidence?
    • Does the essay present an “outrageous” or “unconventional” perspective within the current Chinese context?
  2. Analyze the Essay’s Content and Style:

    • Identify the Genre: This is a year-end review, a form of commentary that often blends factual reporting, personal observation, and opinion. It’s not strictly a news report, so a degree of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is expected.
    • Identify Key Themes: The essay focuses on social and economic anxieties, government control, the erosion of individual rights, disillusionment with societal narratives, and instances of social unrest and violence.
    • Note the Tone: The tone is cynical, pessimistic, satirical, and often employs dark humor and hyperbole. There’s a strong sense of frustr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 Examine the Evidence Presented: The essay uses a combination of:
      • Anecdotal evidence: Stories of individual suffering (the delivery driver, the terminally ill patient, the mother seeking charity).
      • Reported news events: Incidents of violence (school attacks, market stabbings), economic trends (low birth rates, real estate decline),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emphasis on “flexible employment,” “distant-sea fishing”).
      • Cultural references: Mentions of astrology, Feng Shui, classic literature ( Camel Xiangzi, The Metamorphosis, 1984), and popular culture figures (Li Ziqi).
      • Direct quotes (or paraphrases) from official sources/media: Statements about birth rates, slogans like “hands covered in ash, feet covered in mud,” and news about overseas arrests of businesspeople.
  3. Address the First Question (Fabricated Evidence):

    • Consider the Nature of the Claims: Many of the claims are based on widely reported news events or social trends. It’s unlikely that these core events are entirely fabricated.
    • Acknowledge Potential Exaggeration or Bias: As a commentary, the author might select specific examples to support his overall argument, potentially giving a skewed picture or emphasizing negative aspects. The language used is often emotionally charged and could be seen as an exaggeration of the situation. For example, the comparison of the birth rate to wartime is a dramatic statement.
    • Distinguish between factual inaccuracy and interpretation: While the events might be real,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ignificance and their connection to broader trends is subjective. For example, linking the decline in birth rates directly to the harshness of life is an interpretation.
    • Focus on the “News Reports” Claim: The user specifically mentions “this year’s news reports.” It’s important to verify if the core events mentioned were indeed reported. A quick search on common Chinese news platforms would likely confirm many of these events.
    • Formulate the Answer: It’s improbable that the core events are outright fabrications, given the widespread discussion of many of these issues. However, the framing, emphasis, and interpretation are strongly biased and could be seen as exaggerating the negative aspects. The author uses anecdotal evidence and selectively highlights negative news to support his pessimistic view.
  4. Address the Second Question (Outrageous Perspective):

    • Consider the Prevailing Societal Narrative: The official narrative in China often emphasizes national progr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government.
    • Analyze the Author’s Deviations: Li Chengpeng’s essay directly contradicts this narrative by focusing on social problems, government shortcomings, and the struggles of ordinary people. He criticizes government policies, social inequalities, and instances of perceived injustice.
    • Identify Specific “Outrageous” Points (from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 Criticism of Economic Policies: Questio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pointing out the struggles of small vendors.
      • Focus on Negative Social Events: Highlighting violent crimes, instances of official misconduct, and economic hardship.
      • Sarcasm and Satire Targeting the Government: The comments about “distant-sea fishing,” “mind stability testing devices,” and the praise of Meng Wanzhou’s speeches are highly satirical.
      • Drawing Parallels to Dystopian Literature: References to 1984 and The Metamorphosis are inherently critical of the curr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 Pessimistic Outlook: The overall tone of disillusionment and the bleak portrayal of the future clash with the official optimism.
      • Discussion of Sensitive Topics: Mentioning “overseas arrests”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hree-Anti and Five-Anti” campaigns touches on potentially sensitive political issues.
    • Consider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Such a critical and pessimistic view, if widely disseminated, could be seen as underm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challeng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 Formulate the Answer: Y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supporters, Li Chengpeng’s essay presents a highly “逆天” (outrageous, unconventional, going against the grain) perspective. It directly challenges the official narrative, highlights negative aspects of society, and expresses deep pessimism, which is likely viewed as detrimental to 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unity.
  5. Refine and Structure the Answer: Organize the analysis into clear sections addressing each question. Provide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text to support the claims. Acknowledge the nuances of the situation, such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ctual accuracy and interpretation. Use appropriate terminology to describe the essay’s tone and style.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即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观点很可能被认为是“逆天”的。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答案: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对李承鹏2024年终总结的真实性和观点倾向性的探讨。下面分别就论据造假和观点“逆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于论据造假:

李承鹏的文章主要以年度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为基础进行评述,其论据主要来源于公开报道和公众讨论,例如:

  • 社会民生困境: 外卖员过劳死、重病青年宁愿死在医院、慈善机构负责人性侵求助者等案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这类事件虽是个案,但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 人口和生育问题: 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产院生意惨淡、专家呼吁女大学生生育等现象,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议题,相关数据和专家言论也常见于媒体报道。
  • 社会治安事件: 多地发生的校园冲撞、当街杀人事件,以及无锡工艺学院和南平小学凶杀案等,都是曾引起广泛关注的真实恶性事件。
  • 经济领域现象: 企业家被“远洋捕捞”、殡仪馆倒卖遗体、地方财政会议言论、上海相亲角对女婿要求的变化、鼓励灵活就业、大爷卖菜被罚等,都指向了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矛盾。
  • 中日关系及相关事件: 苏州日校校车员被杀、深圳中日混血孩子遇害、民众对穿和服者的攻击等,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过激行为。
  • 地方政府行为: 云南学生揭露学校问题被“精神病”、上访户母子被送精神病院、“警税合成作战中心”的设立、拆除李自成雕像等,指向了社会治理和权力运行方面的问题。
  • 科技和文化领域现象: 手搓芯片、量子计算机、释永信视察火箭发射基地、李子柒的复出等,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反映了对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调侃。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文章中提及的多数事件和现象都有公开报道作为支撑,并非完全是作者捏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 选择性呈现: 作者明显侧重于选择负面、阴暗的案例和事件,以渲染悲观和批判的氛围,这与官方媒体的主流叙事形成对比。
  • 主观解读和评论: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的个人解读、评论和情绪,带有明显的个人立场和价值判断。例如,对“遥忠现象”、“精神病”的解读,以及对某些政策和现象的讽刺。
  • 可能存在的细节偏差: 在信息传播和转述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节上的偏差或夸张,但这并不等同于完全捏造事实。

因此,说作者“捏造论据”可能并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作者基于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选择性的呈现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解读和评论。 他的目的并非提供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而是借由这些事件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关于观点“逆天”:

从中国当前的社会政治语境来看,李承鹏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无疑是相当“逆天”的。

  • 与官方主旋律相悖: 文章基调悲观、批判,与官方强调的“光明面”、“正能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主旋律明显不符。
  • 对政府政策和行为的质疑和批评: 文章中对“远洋捕捞”、限制底层人民生存、社会治理方式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质疑,这在官方看来是挑战权威、制造负面舆论。
  • 对社会现实的负面描绘: 文章集中描绘了社会阴暗面、民众的困苦和无奈,这与官方希望展现的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图景大相径庭。
  • 对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思: 文章中对盲目反日行为的批判,以及对“遥忠现象”的讽刺,与官方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偏差。
  • 对社会群体心态的剖析: 文章对青年群体、中产阶级、甚至整个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部分观点可能被认为是消极和片面的。

“逆天”在此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与主流意识形态、官方立场和舆论导向相悖,甚至带有一定的对抗性。 在强调“统一思想”、“维护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李承鹏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反思,无疑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甚至是“危险”的。

总结:

李承鹏的这篇年终总结,并非凭空捏造,其内容大多基于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然而,作者进行了选择性呈现,并融入了强烈的主观解读和批判。 从中国当前的社会政治语境来看,文章表达的观点是相当“逆天”的,因为它与官方的主流叙事和意识形态存在明显冲突,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负面揭示。

理解这类文章,需要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表达,并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解读。

此项对比,是否使用春秋笔法,不谈患病严重程度(眼睑感染vs绝症)而突出渲染外国人在中国看病便宜以及中国人无力负担医疗费用
@creative

1 Like

这句话是否先下结论、循环论证国家要不然模仿制度、要不然模仿技术

你认为,如此事件是否可以得出“青年可贵、未来有救”的结论
@Creative

对比中国的“警税合成作战中心”与美国拥有执法权的美国国税局
@creative

对比世界各国发行国债的普遍期限
@creative

2024年5月拆除此雕像,但不说为了环岛改建,也不说将要移回至“陕西省闯王寨”。是否有断章取义之嫌疑
@Cre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