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undefined
赤壁图 [金]武元直 作

赤壁赋[1]苏 轼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4]客,诵明月之诗[5],歌窈窕之章。少焉[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7]之间。白露[8]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9],凌万顷之茫然[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2]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13]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14],击空明兮溯流光[15]。渺渺兮予怀[16],望美人兮天一方[17]。”客[18]有吹洞箫[19]者,倚歌[20]而和之[2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3]

苏子愀然[24],正襟危坐[25]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6]?”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27],东望武昌[28],山川相缪,郁乎苍苍[29],此[30]非孟德之困[31]于周郎[32]者乎?方[33]其破荆州[34],下江陵[35],顺流而东也,舳舻[36]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8],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39]以相属。寄蜉蝣[40]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42]得,托遗响[43]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46]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47]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48]酌。肴核[49]既尽,杯盘狼籍[50]。相与枕藉[51]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52]


  1. 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

  2. 〔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

  3.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4. 〔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 ↩︎

  5. 〔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jiǎo)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

  6. 〔少焉〕一会儿。 ↩︎

  7. 〔斗(dǒu)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8.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

  9.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 ↩︎

  10.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

  11. 〔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 ↩︎

  12.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飞升成仙。 ↩︎

  13.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

  14. 〔桂棹兮兰桨〕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 ↩︎

  15. 〔击空明兮溯流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

  16. 〔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得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

  17.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

  18. 〔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 ↩︎

  19. 〔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

  20. 〔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 ↩︎

  21. 〔和(hè)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

  2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

  2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嫠妇,寡妇。 ↩︎

  24.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

  25. 〔危坐〕端坐。 ↩︎

  26.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

  27. 〔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

  28. 〔武昌〕今湖北鄂州。 ↩︎

  29.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缪,同“缭”,盘绕、围绕。 ↩︎

  30. 〔此〕这地方。 ↩︎

  31. 〔困〕受困。指曹操败于赤壁。 ↩︎

  32. 〔周郎〕周瑜。 ↩︎

  33. 〔方〕当。 ↩︎

  34. 〔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cóng)投降曹操。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

  35. 〔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为荆州重镇,今属湖北。 ↩︎

  36. 〔舳舻(zhú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

  37. 〔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酾酒,斟酒。槊,长矛。 ↩︎

  38. 〔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捕鱼砍柴。 ↩︎

  39. 〔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

  40. 〔蜉蝣(fú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

  41. 〔一粟〕一粒米。 ↩︎

  42.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

  43. 〔遗响〕余音,指箫声。 ↩︎

  44.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盈,满。虚,缺。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 ↩︎

  4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将,这里表示假设。 ↩︎

  46. 〔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

  47.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

  48. 〔更〕再。 ↩︎

  49. 〔肴核〕菜肴和果品。 ↩︎

  50. 〔狼籍〕即“狼藉”,凌乱。 ↩︎

  51. 〔相与枕藉(jiè)〕互相枕着垫着。 ↩︎

  52. 〔既白〕天明。白,明亮。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21T16:27:28Z

登泰山记[1]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7]乾隆三十九年[8]十二月,自京师乘[9]风雪,历齐河、长清[10],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1],至于泰安。是月丁未[12],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3]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4],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5]也。余始循以入[16],道少半[17],越中岭[18],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9],世皆谓之天门云[20]。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1]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2]。望晚日照城郭[23],汶水、徂徕[24]如画,而半山居[25]雾若带然。

戊申晦[26],五鼓[27],与子颍坐日观亭[28],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9]。稍[30]见云中白若樗蒱[31]数十立者,山也。极天[32]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3]。日上,正赤如丹[34],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35]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6],绛皓驳色[37],而皆若偻[38]。亭西有岱祠[39],又有碧霞元君[40]祠。皇帝行宫[41] 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2]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4]。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image
泰山图 [清]张深 作


  1.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

  2. 汶(wèn)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

  3. 济(jǐ)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

  4. 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

  5.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

  6. 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

  7. 以,在。 ↩︎

  8.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 ↩︎

  9. 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

  10. 齐河、长清,清代县名,今属山东。 ↩︎

  11. 限,界限。 ↩︎

  12. 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

  13. 朱孝纯子颍(yǐng),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

  14. 磴,石阶。 ↩︎

  15. 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

  16.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

  17.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

  18. 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

  19. 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 ↩︎

  20. 云,助词,无实义。 ↩︎

  21. 几(jī),几乎。 ↩︎

  22.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 ↩︎

  23. 城郭,指城市。 ↩︎

  24. 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

  25. 居,停留。 ↩︎

  26. 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27. 五鼓,五更。 ↩︎

  28. 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

  29. 漫,弥漫。 ↩︎

  30. 稍,逐渐。 ↩︎

  31. 樗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

  32. 极天,天边。 ↩︎

  33. 采,同“彩”。 ↩︎

  34. 丹,朱砂。 ↩︎

  35.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

  36.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

  37. 绛皓(hào)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驳,杂。 ↩︎

  38.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

  39. 岱祠,东岳大帝庙。 ↩︎

  40.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

  41.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

  42.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

  43. 漫失,模糊或缺失。 ↩︎

  44. 圜,同“圆”。 ↩︎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景与情的关系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需要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

**《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应反复诵读,逐步领会,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写景、记游的名篇,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等,可以找来阅读、比较。


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我们读古代诗文时,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 纪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赤壁赋》或《登泰山记》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学习提示

背诵《赤壁赋》。


郑燮《题画》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燮《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