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劝学 师说

劝 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𫐓以[6]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14]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7]也,而闻者彰[18]。假[19]舆马[20]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35]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37],下饮黄泉[38],用心一[39]也。蟹六跪[40]而二螯[4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2]也。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熟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1 段。


  1. 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 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32 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

  2.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3. 青,取之于蓝:靛(diàn)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

  4. 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

  5. 中(zhòng)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

  6. 𫐓(r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

  7. 规:圆规。 ↩︎

  8. 虽有槁暴(gǎopù):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 挺:直。 ↩︎

  10. 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

  11.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

  12.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

  13. 参(cān)省(xǐ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 知:同“智”,见识。 ↩︎

  15. 跂(qǐ):踮起脚后跟。 ↩︎

  16.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7. 疾:劲疾。 ↩︎

  18. 彰:清楚。 ↩︎

  19. 假:借助。 ↩︎

  20.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

  21. 利足:善于奔走。 ↩︎

  22. 致:到达。 ↩︎

  23. 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

  24. 绝:横渡。 ↩︎

  25. 生(xìng)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

  26.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

  27.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

  28. 神明:非凡的智慧。 ↩︎

  29. 圣心:圣人的心怀。 ↩︎

  30. 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31.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

  32. 骐骥(qíjì):骏马。 ↩︎

  33.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 ↩︎

  34. 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 ↩︎

  35. 锲(qiè):刻。 ↩︎

  36. 镂:雕刻。 ↩︎

  37. 埃土:泥土,尘土。 ↩︎

  38. 黄泉:地下的泉水。 ↩︎

  39. 一:专一。 ↩︎

  40. 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 ↩︎

  41. 螯:蟹钳。 ↩︎

  42. 躁:浮躁,不专心。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21T12:50:19Z

师 说[1]
韩 愈
古之学者[2]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4]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5],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无贵无贱[10],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1]
嗟乎!师道[12]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3]也远矣,犹且[14]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17]也,则耻师[18]焉,惑[19]矣。彼童子[20]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2],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3],小学而大遗[24],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5]乐师[26]百工[27]之人,不耻相师[28]。士大夫之族[29],曰师曰弟子云者[30],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弘[38]、师襄[39]、老聃[40]。郯子之徒[41],其贤[42]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3]。是故弟子不必[44] 不如师,师不必贤[45]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46] 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49],六艺经传[50]皆通[51]习之,不拘于时[52],学于余。余嘉[53]其能行古道[54],作《师说》以贻[55]之。


  1.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 ↩︎

  2. 学者:求学的人。 ↩︎

  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 ↩︎

  4.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

  5.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

  6. 闻:知道,懂得。 ↩︎

  7.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

  8.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

  9.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

  10.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

  1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

  12.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

  13. 出人:超出一般人。 ↩︎

  14. 犹且:尚且,还。 ↩︎

  15. 众人:一般人。 ↩︎

  16.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

  17. 身:自己。 ↩︎

  18.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

  19. 惑:糊涂。 ↩︎

  20.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

  21.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

  22.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

  23.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

  24.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

  25.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

  26.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

  27.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

  28.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

  29. 族:类。 ↩︎

  30.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

  31.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

  3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 ↩︎

  33.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

  34. 乃:竟。 ↩︎

  35. 欤(y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

  36. 常师:固定的老师。 ↩︎

  37. 郯(tán)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

  38. 苌(cháng)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

  39.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

  40. 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

  41.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

  42. 贤:才德优秀。 ↩︎

  43.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4. 不必:不一定。 ↩︎

  45. 贤:超过。 ↩︎

  46. 术业:学术技艺。 ↩︎

  47.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

  48.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

  49.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

  50. 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51. 通:全面。 ↩︎

  52.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53. 嘉:赞许。 ↩︎

  54.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

  55. 贻(yí):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