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𫐓以[6]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14]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7]也,而闻者彰[18]。假[19]舆马[20]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35]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37],下饮黄泉[38],用心一[39]也。蟹六跪[40]而二螯[4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2]也。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熟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1 段。
-
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 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32 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
-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
青,取之于蓝:靛(diàn)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
-
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
-
中(zhòng)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
-
𫐓(r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
-
规:圆规。 ↩︎
-
虽有槁暴(gǎopù):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
挺:直。 ↩︎
-
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
-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
-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
-
参(cān)省(xǐ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
知:同“智”,见识。 ↩︎
-
跂(qǐ):踮起脚后跟。 ↩︎
-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
疾:劲疾。 ↩︎
-
彰:清楚。 ↩︎
-
假:借助。 ↩︎
-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
-
利足:善于奔走。 ↩︎
-
致:到达。 ↩︎
-
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
-
绝:横渡。 ↩︎
-
生(xìng)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
-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
-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
-
神明:非凡的智慧。 ↩︎
-
圣心:圣人的心怀。 ↩︎
-
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
-
骐骥(qíjì):骏马。 ↩︎
-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 ↩︎
-
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 ↩︎
-
锲(qiè):刻。 ↩︎
-
镂:雕刻。 ↩︎
-
埃土:泥土,尘土。 ↩︎
-
黄泉:地下的泉水。 ↩︎
-
一:专一。 ↩︎
-
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 ↩︎
-
螯:蟹钳。 ↩︎
-
躁:浮躁,不专心。 ↩︎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21T12:50:1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