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
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
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
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
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
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
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
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学习活动。
要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
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
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语言表达中
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习活动
一 丰富词语积累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从前是怎样积累词语的,现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写完后与同学交流。 -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我们经常会用到熟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可以尝试按照这几个类别,分类搜集、整理一些熟语。每类中各选五个例子,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分别运用它们说一两句话。还可以找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做做互换练习。
成语是熟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建议举办一次“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语文活动。下面的内容供参考。
①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梳理所学成语,以其中若干成语作为研习的对象,查找它们的出处。注意考察成语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
② 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分类整理成语(如爱国、民本、诚信、荣辱、世情、师友、读书、岁月、动物、植物等,也可自己拟定),同学分工,各选一类,以《成语中的________文化》为题,写一则语言札记。 -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在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积累词语,不能不关注新词语。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词,如“供给侧”“高铁”“刷屏”“博客”“作秀”等。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搜集一些新词语,从中选择十个,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为它们制作“词语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词语的来源、含义,体现了社会生活哪些领域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等等。
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今律古;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
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结合语境仔细甄别,正确理解。
例1:绝
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例2:信
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世说新语·雅量》)
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⑥ 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比如“兵”“报”“亡”“朝”“理”等,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比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又引申指战争、军事。
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撰写学习笔记,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 -
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而后来多泛指大河,词义的外延扩大了,我们说是“词义的扩大”;“子”,古代可以指儿子和女儿,现在多专指儿子,词义的外延缩小了,是“词义的缩小”。再如“涕”,在古代多指眼泪,而现在除了成语“痛哭流涕”“感恩涕零”等还保留“涕”的古义外,均指鼻涕,这是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现在喻指坏人的党羽,用作贬义词,这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参考上述例子,梳理下面的词语,也可以再找一些,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在班里展示、讲解。
菜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
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下面这些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何理解?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避免误用?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这说明词语的选择不但极其重要,而且绝非易事。
1.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有些词意思相近,“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要做到“恰当”“合适”,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
可以通过作家对原稿的修改体会用词的准确。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以通过作家对不同词语的选择体会词义的细微差别。例如: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除了辨析词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例如: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对上面几个例子进行分析,可从课文中再搜集、梳理一些例子,作点评,然后与同学讨论: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2. 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例如: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鲁迅《拿来主义》)
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转化,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情感。例如: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搜集典型的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3.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有些词语常用于特定的语体中,带有鲜明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语体色彩表明,不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要用于相应的语体,以求得风格的协调一致。例如,“可以执行”“现在证明”“打算办理”等带有口语色彩的说法就不太适合用于公文中,而要用“准予执行”“兹证明”“计划办理”等这些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说法。
在交流和表达中,人们往往根据对象和内容需要,交错运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兴趣的班级,可以任选一两部作品,探究作家如何运用词语的语体色彩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以下专题可供参考,也可另拟专题。
① 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② 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你想到了哪些人物?具体说明。
结合上述活动中搜集的例子,进一步提炼、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使用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21T14:51:5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