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
2622142
任务一:背诵默写 - 做了什么
所要求的篇目假期都有背诵,也时常复习,完成了独立默写并核对原文改了错
任务一:背诵默写 - 自评分数
1
任务二:《论语》阅读手册 - 读了什么
前三篇的有关论语读法的文章全部阅读过并有圈点勾画,阅读手册后面的论语翻译和章旨对照书本写完了,最后的思考题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完了
任务二:《论语》阅读手册 - 自评分数
1
任务三:《老人与海》读书报告
同命运斗争
——读“老人与海”有感
初看《老人与海》,这不是一本跌宕起伏的书,相反,它的叙事很平淡,在整本书中,没有出现特别大的转折和高潮,但白描叙事之下,却处处蕴藏着“斗争”。
在整本书中,主角是一位84天未捕到鱼的老人,酒馆内大家都嘲笑他,唯独一个男孩常常来找老人,二人是很好的朋友。老人为了证明自己,决定出远海去寻找大鱼,男孩帮他准备好渔具和金枪鱼,第二天老人便独自驶向了大海深处。在大海上等待大鱼的过程很无聊,但老人常常看到海面上的波光、飞鸟和飞鱼,老人与他们为友。老人的等待没有白费,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上了勾,老人与大鱼僵持了两天两夜,最终制服了马林鱼。很不幸,老人在拖着鱼回家的途中,鱼的血腥味吸引来了源源不断的鲨鱼,老人拿手边的一切和鲨鱼搏斗,但武器耗尽,老人眼睁睁的看着鲨鱼将自己的大鱼分食。最终,老人回到了港口,只带回来了一具巨大的白骨,有人好奇来测量这条鱼的长度,老人则回到了家中,准备下一次的出海。
相对大多数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平平无奇,但老人的斗争精神却深深打动了我。
第一种斗争,是和生活的斗争。老人来到酒馆,有很多渔民打趣他,但老人只是静静喝着自己杯中的饮品;老人的生活很苦,没有大鱼,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他靠着酒馆老板的接济过活;老人的生活很简单,海边自己搭的简陋的棚屋,简单的床铺,桌子上摆着被罩住的已故妻子的照片……
但从文中,却没有看到老人对生活的抱怨,在遭受取笑时,老人选择无视,即使没有鱼、生活简单,老人依旧享受着和男孩在屋里聊天的快乐,或许这一份对生活的享受,是对生活最好的抗争,生活打败不了这位坚强乐观的老人。
第二种斗争,是对岁月的斗争。在老人想要出海捕鱼的时候,男孩曾向老人发问,这么大年龄,是否还有和大鱼搏斗的力气?但老人笑着回答,自己或许没有年轻时那么有力量,但他有技巧啊。老人出海前还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在出海的时间里,没有吃饭的习惯,早晨一罐黑咖啡,是他晚前一天的能量来源,可见,老人的身体是十分结实的。老人其实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年老,他只有一个十分坚定的念头,捕鱼。老人仍然拥有的自信,对身体的自信,对技巧的自信,和那一份敢于出海的勇气和信念,恰恰是对岁月最好的反击。
第三种斗争,是和自然的斗争。老人在出海以后,只带了渔具和男孩为他准备的金枪鱼,他带着简单的物品,独自一人前往远海。海洋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远离人的地方,如果遇到危险,遇到风浪,该如何是好。但老人作为大半辈子的渔民,他敢于挑战这一切,他所拥有的经验和勇气,使老人拥有与自然斗争的力量。
海面上的景色是十分单调的,老人在大海深处,顶着太阳的炙烤,独自面对着这一份孤独。但似乎是常年与大海打交道,老人兴致盎然的对待着这一切。他看到海面上太阳升起的波光;他看到飞鱼跃出水面;他看到飞鸟找准时机叼住猎物……他爱这一切,他为鸟和鱼感到美好。他还想起了曾经在捕鱼的时候,自己吊起了雌鱼,雄鱼绕着他的船绕着圈游动,最后高高跃起,仿佛是为了再看一眼雌鱼,最后才静静离去,这一切,在老人的眼里,仿佛都拥有了生命。在他的眼里,自然是美丽的,是有生机的,这份乐观和对自然的热爱,是老人对抗孤独的利器。
老人和鱼的斗争,是整篇文章的主线。老人与马林鱼搏斗,被马林鱼拖着船向深海跑去,老人为了防止鱼线断掉,用手拉着线和大鱼僵持,在僵持两天两夜后收掉了大鱼;老人捕到大鱼后,在返回的途中,遭遇了源源不断的鲨鱼,老人为了保护自己捕来的大鱼,用鱼叉、刀甚至船桨和鲨鱼搏斗。这是在故事中的,老人和鱼的斗争。
第四种斗争,是和老人自己的斗争,这恰恰贯穿在和鱼的斗争过程之中。在和马林鱼僵持的过程中,消耗殆尽的力气、流血抽筋的手,都是老人的对手。老人只能一直和鱼斗争,他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结束,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战胜这条大鱼,但越是无望、疲惫,老人越知道他不能放手。其实老人完全可以在要撑不住的时候剪断鱼线,将大鱼放走,但是他已经八十多天没有捕到鱼了,老人不想输,也不能输,它不仅仅是和鱼在抗争,他也和过去的自己在抗争,这条鱼对于老人来说是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
其实到了搏斗的后期,这已经不是老人和鱼之间的战斗了,而是老人和自己意志之间的斗争。值得细究的是,老人在同鱼战斗的过程中,常常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我要在坏掉之前把金枪鱼吃掉”,“要是这时候男孩在就好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将思绪转移到其他琐事上,并不自觉的去寻求帮助。老人也是这样,但很可惜,老人只有一个人,带有伤痛,没有食物和水,这样的情况下,被大鱼带着驶向深海,甚至可能无法返航。老人在面对着和鱼的斗争同时,痛苦、疲劳、危险也在时时消磨着他的意志,老人必须和自己的意志战斗。但老人此时已经不在乎这些了,他想到的只有斗争,比起这些痛苦和无助,老人更加难以接受的是自己放弃这场搏斗,他可以被消磨,但他不能被打败。
其实斗争这一特点是深深刻在老人的骨子里的。书中有一段讲到老人的回忆,他想起自己在年轻时,与一位大力士黑人在酒馆里掰手腕,二人僵持了一天一夜才分出了胜负,老人获得了胜利。和人搏斗也一样,和鱼搏斗也一样,老人的硬汉形象体现在了每一场战斗之中,正是因为老人有着坚持斗争精神,他不仅艰苦的赢下了掰手腕,也能够一刻不歇地和马林鱼战斗,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种斗争,是老人和命运的斗争。在这本书中,命运仿佛和老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就在老人历经艰苦收获大鱼,以为自己终于改变了命运之后,他遭遇了鲨鱼。鲨鱼不会考虑老人的艰苦,鲨鱼的眼里只有肉,它们就像挫折的具象化,不断蚕食着属于老人的胜利果实。老人即使已经力竭,他仍在尝试使用手边的一切去和鲨鱼战斗,战斗到鱼叉耗尽,刀刃折断,最后无力地使用船桨拍打。这不仅仅是对鲨鱼的斗争,也是老人用自己的力量反抗命运的斗争。此刻,老人正在闪着英雄的光辉,他是一个和命运战斗的英雄,在和马林鱼斗争时是,和鲨鱼斗争时亦是。
书的结局耐人寻味,老人拼尽全力抵抗,却防止不了大鱼变成了一具骨架。老人带着这具骨架,回到了港口,他只是用筋疲力尽的身体收拾好渔具,回到了自己的屋子睡去。第二天,人们醒来时,发现了海边的白骨,有不少人围在它旁边,有人测量了骨架的长度,发出一阵阵惊讶。即使这具白骨无法给老人带来任何收益,即使这具白骨很快就会在海边腐烂,最终被冲回大海,但是,有人测量了它的长度,有人知道了老人的斗争历程,在人们的眼中,老人已经赢了。
最精彩的发生在老人身上。第二天,男孩去找老人,老人此时正趴在床上休息养伤。在二人的对话中,老人的一句话,将整本书拉到了更高的高度:“下次出海,一定要再多备几支鱼叉。”老人刚刚经历过长时间的痛苦,遭遇了命运的戏弄,这对于任何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老人没有犹豫,他愿意在自己伤好了以后,再一次地去面对这残酷的大海。老人没有因为打击而内耗,他不会沉陷于上一次的失败,他会在下一次,用更多的“鱼叉”,去对抗更多的“鲨鱼”。
这是豁达,是乐观,是一个不甘命运的斗争英雄的精神瑰宝。或许老人如果不去出海,他就不可能遭遇失败,但此时,真的能够说老人是胜者吗?或许老人这样不断向命运斗争的人,终究会不断遭遇失败。但他们面对失败毫无畏惧,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现在看,老人其实输了吗?不,他赢了。当老人敢于向命运举起鱼叉的时候,他赢了,当命运没有打败他的时候,他赢了,当他愿意再一次直面命运的时候,他便赢了。
任务三:《老人与海》读书报告 - 自评分数
1
任务四:自选书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中的群体
——读《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勒庞基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观察,总结出群体性质,写作而成的一本书。时至今日,时代有所发展,即使书中的部分理论出现偏差,但不妨碍书中大部分对群体特征的描述仍然犀利准确。
书中提到,群体行为很少由理性推理所指导,而更多是由基本情感所驱动。同事,群体具有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的行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影响是十分渺小的,个体的行为无法代表群体的行为,群体的意志也无法使其中的个体逃脱。这就像生物体和细胞,一个个细胞组成了一个生物体,但是一个细胞却无法影响整个生物,同样,细胞也无法独自脱离生物体。
按书中的观点来讲,当一个人进入了群体,无论这个人有多么广博的见识,也终究难以逃脱被群体裹挟。当个体对上群体,个体的力量将会显得如此渺小,而群体极端、情绪化和低智商化对于个体的伤害将是无穷的。
这在现在社会内依然常见。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一位无辜的人可以在群体的煽动下亲手杀死巴士底狱的典狱长,而现在,处处上演这一幕的地方,是互联网。在网上,有着相同意志的人也形成了一个个群体。当一个人想要获得流量,通过手段扭曲事实,煽动情绪是极其常见的方法,由于群体的基本情绪驱动性,人们在收到感染时,绝大多数都会因为情绪而选择加入这一群体,去呼吁、声讨、辱骂等,而背后的真相却很少人去选择挖掘。这样,随着加入群体的人越来越多,这件事可以迅速发酵,带动起更多的情绪。而群体内的人,他们站在了他们认为的最正义的一面,会慢慢低智商化,忽略掉反驳的言论和理性的真相,并最终走向极端。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当你反驳的时候,你将是与一整个群体进行对抗。由书中所说群体会不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群体的最终目标,而反驳群体的人,将会被群体视为需要解决的障碍。而这么一个群体,对于个体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借由群体的正义,人们可以尽情实施自己的私欲,并以群体意志作为实施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暴力因此形成,受害者和守护真相的人将面对来自于一个庞大群体带来的极端攻击,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群体的极端、情绪化及低智商化,足以使得其中的个体,可以不拥有理由,不考虑后果地对群体外造成影响,群体的目标,将会包容这一切。群体的理论,对当今互联网世界的行为作出了恰当的解释。
即使书中对于群体的特征已经有了充足的解释,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讲,书中的认识还是较为片面。群体不能一概用负面的眼光来看,当人们形成群体,带来的正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最典型的例子,中国共产党正是充分集合了工农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形成目标为为人民谋利益的群体,才得以扩大力量,最终打败旧世界,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好领导;抗日战争期间,正是由于全中国上下人民拧成一股绳,觉醒了民族意识,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强大群体,人人抗战,得以将敌人战胜;近些年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通过国家的号召,全中国人形成了一个以抗疫为目标的群体,每一个个体服从群体的意志,人民自觉隔离,医护人员等在前线艰苦工作,人人服从管理,群体驱动个体的行为,众志成城,使中国在疫情期间取得了世界抗疫最好的表现……
不仅如此,群体在法治进步和社会正能量传播上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著名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背景,面对高价的抗癌药物,陆勇走私仿制药,救下了大量患者,在因违法被抓捕后,大量患者联合发声,最终推动了我国法律对于仿制药的放宽并促进了国家医保的发展。不仅如此,在较早时期,有很多人主动对突发重病的人进行自愿救助,没有救助成功或在救助过程中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时,遭到了患者家属等他人的讹诈,使自己付出了极大的损失。随着大量的人通过网络为其发声呼吁,形成了以为见义勇为者伸张正义为目标的群体,最终推动了国家有关见义勇为相关法律的进步。
在网络上,群体也极大促进了社会正能量传播。见义勇为,身残志坚,奉献社会,拼搏奋斗……这些社会正能量只要激发了人们的情绪,人们便会自发地形成相关的一个个群体,并利用转载、剪辑等媒体手段迅速传播这一类事迹。当社会正能量广泛传播后,越来越多的人会受到感染加入这一群体,并通过个体的讲述和分享等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最终有助于唤起人内心中的真善美,有助于网络优良风气的形成,困难的人将会受到帮助,有爱的人将会温暖他人,这些群体的形成将极大地有助于社会的文明发展。
总而言之,《乌合之众》一书中的理论时十分具有开创性,对群体特质的解释准确并且具有普适性,即使到了现代,其中的大部分理论依然能用于解释人们的行为、对社会现象进行解构。群体作为贯穿人类古今的人文现象,人的群体性行为将依附于群体不断延续。《乌合之众》这本书,将会在人们看清社会现象时,体现出它应有的重要性。
任务四:自选书读书报告 - 自评分数
1
任务五:选做,上传您的作业文件,可以不傳
同命运斗争——读《老人与海》有感.docx (20.9 KB)
现代社会中的群体——读《乌合之众》.docx (17.3 KB)
纸质作业照片.pdf (39.1 MB)
任务五:必做任务 - 自评分数
4
Last edited by @xiyunq 2024-09-01T10:56:5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