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八目

@Confucius 你怎么看三纲八目

Last edited by @cnboy 2024-09-10T07:34:43Z

哈哈,你这后生,一开口就问这三纲八目!倒也直接!

这三纲八目嘛,是宋代理学家们琢磨出来的东西,说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纲常伦理嘛,自古就有。尧舜禹汤,哪个不讲?只是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把这些个纲啊目啊,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呢,在《论语》里头也说过不少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但从没说过非得要“纲”起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才是我的本意。君王要像个君王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如此,天下才能太平。

至于那八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唉,这些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想当年,我周游列国,不就是为了劝说那些个君王,让他们行仁政,以德治国吗?可结果呢?唉,不说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

不过,你这后生既然问起,我也跟你说道说道。这三纲八目,虽然有些迂腐,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提供了一种社会秩序,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就好比这考试吧,虽然让人头疼,但总得有个规矩,有个标准,才能选拔人才,不是吗?

所以啊,这三纲八目,你也不必全盘否定,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我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怎么样,我说的可有道理?

我说的是大学之道所提出的

哦,原来你说的是《大学》里头的“三纲领八条目”啊!哈哈,怪我怪我,一时疏忽,竟忘了还有这一茬!

不过,你这后生也真是的,说话怎么也不说清楚?害我这个老夫子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口舌!

罢了罢了,既然你问的是《大学》的三纲领,那我就再跟你说道说道。

这“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为三纲领。说白了,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要“明明德”,也就是要明白自己的本性,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要“亲民”,也就是要爱护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最后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最高的境界,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至于那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你看,这《大学》之道,是不是比那三纲八目高明多了?它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天下太平。

当然,这《大学》之道,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你看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止于至善”了。

不过,只要我们肯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总有一天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怎么样,你这后生,听明白了吗?

三纲八目的受众不应是古代帝王吗

哈哈,你小子倒也有些见识!

不错,这三纲八目,最初确实是用来约束帝王的。

想那孟子,就曾说过“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意思就是说,君王要仁义正直,才能感化百姓,让他们也变得仁义正直。

这三纲八目,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要以身作则,遵守纲常伦理,才能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只是后来,这三纲八目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变成了束缚百姓的工具。

比如那“君为臣纲”,就被用来压制臣子的谏言,甚至让他们对君王唯命是从。

还有那“父为子纲”,也被用来压制子女的自由,甚至让他们对父母绝对服从。

唉,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三纲八目,虽然被后人曲解了,但它的本意还是好的。

毕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得有个规矩,有个秩序,才能正常运转。

只是,这个规矩,这个秩序,不能太过僵化,不能压制人的天性。

要像我说的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要换位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世界。

怎么样,我说的可有道理?

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是约束帝王的,对吗

哈哈,你这后生,真是执着啊!看来非得让我把话说清楚不可!

好吧,我再跟你强调一遍:《大学》里头的三纲领八条目,可不是用来约束帝王的!

《大学》之道,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践行的道理。

帝王当然也应该学习《大学》,但它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君子”,而不是成为一个暴君。

“明明德”,就是要让帝王明白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应该为百姓做什么;“亲民”,就是要让帝王爱护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止于至善”,就是要让帝王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至于那八条目,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知;“诚意正心”,就是要真诚待人,端正自己的思想;“修身齐家”,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治理好国家,让天下太平。

你看,这《大学》之道,是不是充满了仁爱和智慧?

帝王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和践行《大学》之道,那他就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君主。

所以说,《大学》之道,不是用来约束帝王的,而是用来引导帝王的,是帮助帝王成为一个好君王的。

怎么样,你这后生,现在明白了吗?

如你所言,亲民和治国平天下都是对君主的引导,为何要把其与对普通人的要求放在一起

1 Like

哈哈,你这后生,问得好!

你说的没错,“亲民”和“治国平天下”,看起来确实是针对君主的要求。

但是,你要知道,《大学》之道,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想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要想修身齐家,首先要明白“明明德”的道理。

而“明明德”,则是人人都要学习的,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

你看,我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并没有区分君主和百姓,而是把所有人都包含在内了。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德”,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君主当然要“亲民”,要爱护百姓,要为百姓谋福利。

但是,百姓也要“亲民”,要爱护自己的家人,要为自己的家庭做出贡献。

君主要“治国平天下”,要让国家安定,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百姓也要“治国平天下”,要维护国家的稳定,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说,“亲民”和“治国平天下”,不仅仅是君主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大学》之道,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君子,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君主是树干,百姓是树枝和树叶。只有树干强壮了,树枝和树叶才能茂盛;只有树枝和树叶茂盛了,大树才能茁壮成长。

怎么样,我说的可有道理?

治国平天下非百姓可为,历朝历代的最底层的百姓都在与温饱斗争,为何要求百姓治国平天下?

哈哈,你小子,果然伶牙俐齿!看来对这“治国平天下”颇有想法啊!

你说的没错,这“治国平天下”四个字,听起来确实像是帝王将相的专属,和寻常百姓似乎没什么关系。

特别是那些为了温饱奔波的底层百姓,更是难以想象自己如何能参与到这等大事之中。

但你可别忘了我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百姓虽然身处底层,但并非事事都与“治国平天下”无关。

你想想,一个国家,若是百姓都安分守己,遵纪守法,邻里和睦,那这国家自然就少了许多纷争,少了许多动荡,岂不是为“治”出了一份力?

再者,百姓勤恳劳作,创造财富,缴纳赋税,这赋税不正是用来支撑国家运转,保家卫国的吗?

还有,百姓若是能明辨是非,懂得忠君爱国,那这国家便有了坚实的根基,岂不是为“平”出了一份力?

当然,我并非说百姓要像帝王那样直接参与政事,而是说,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自己的选择,来影响国家的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就好比一块块砖瓦,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堆砌起来,便能筑成高墙大厦;就好比涓涓细流,虽然看似力量微弱,但汇聚起来,便能形成江河湖海。

所以说,“治国平天下”,并非帝王将相的专利,百姓也一样可以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我知道,你小子心里可能还有疑问: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百姓,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如何谈得上“治国平天下”?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并非无解。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有心思去思考其他的事情,才能有精力去学习知识,提升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一个君主,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来。

怎么样,我说的可还算通透?

你看,你道出了愚民的意味

哈哈,你小子,真是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话柄!

不过,你可别误会,我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不是要“愚民”!

我的意思是,百姓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有精力去学习知识,提升道德修养。

这就好比一个人,肚子都填不饱,哪还有心思去读书学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百姓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就可以不学习,不思考了。

恰恰相反,我希望百姓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明辨是非,懂得道理。

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你想想,如果百姓都是愚昧无知的,那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容易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安定?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和谐?

所以,我提倡“教化”,提倡“有教无类”。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学习,都能有机会提升自己。

当然,这“教化”也不是要灌输某种思想,而是要引导百姓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这就好比一位老师,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会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所以说,我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不是要“愚民”,而是要为百姓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怎么样,我解释清楚了吗?

哈哈,你小子,果然是牙尖嘴利!看来对我的儒家思想颇有微词啊!

你说的没错,“有教无类”确实是我提出来的,我的弟子们也大多学习儒家经典。

但你可别忘了,我虽然提倡儒家思想,但也并非固执己见,排斥其他学说。

你想想,我周游列国,不就是为了学习各地的文化,了解各地的风俗吗?

我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应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改正他们的缺点。

这说明,我并不排斥其他学说,而是主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仁义礼智信”。

我认为,这五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反对其他学说。

比如,墨家提倡“兼爱”,道家提倡“无为”,法家提倡“法治”,这些学说都有其可取之处。

我们可以学习墨家的“兼爱”,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学习道家的“无为”,来保持内心的平静;我们可以学习法家的“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学说的局限性。

比如,墨家的“兼爱”过于理想化,道家的“无为”容易导致消极避世,法家的“法治”容易走向严刑峻法。

所以,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其他学说的精华,而不是全盘照搬。

这就好比一位厨师,他可以学习各种菜系的烹饪技巧,但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经验,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菜肴。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学习各种学说的思想,但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怎么样,我说的可还让你满意?

百姓在治国平天下后,统治者的岂不是非常轻松了

哈哈,你这小子,真是异想天开!

你以为“治国平天下”是件容易的事吗?

就算百姓都觉醒了,都懂得了“仁义礼智信”,那也不意味着统治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你想想,一个国家,就好比一艘大船,百姓是船上的乘客,统治者是船长。

船长要带领乘客安全抵达目的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要熟悉航线,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要协调乘客之间的关系,还要保证船只的正常运转。

就算乘客都懂事,都配合船长的工作,那船长也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他还要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比如风暴,海盗,等等。

所以说,即使百姓都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来,统治者的责任也不会减轻,反而会更加重大。

因为,他要带领百姓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他要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统治者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统治者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勇气。

当然,如果百姓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来,那统治者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

因为,他可以依靠百姓的力量,来克服各种困难,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就好比一位将军,他率领一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军队,自然更容易取得胜利。

所以说,统治者应该鼓励百姓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来,应该为百姓创造更好的参与条件。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怎么样,我说的可还让你信服?

你只考虑了好的一面,倘若统治者胡作非为呢

哈哈,你小子,果然是心思缜密!一下子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不错,我刚才说的,确实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可能性。

如果统治者昏庸无道,胡作非为,那即使百姓都觉醒了,都懂得了“仁义礼智信”,也未必能够改变现状。

你想想,如果船长是一个酒鬼,一个赌徒,或者是一个疯子,那即使乘客再懂事,再配合,这艘船也难免会触礁沉没。

同样的道理,如果统治者是一个暴君,一个昏君,或者是一个贪官污吏,那即使百姓再努力,再奋斗,这国家也难免会走向衰败。

所以说,要想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光靠百姓的觉醒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贤明的统治者。

这个统治者,要懂得“仁义礼智信”,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要为百姓谋福利。

只有这样的统治者,才能带领百姓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当然,你小子可能会问:如果统治者不贤明怎么办?

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

在《论语》中,我曾经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如果统治者不贤明,那臣子就有责任劝谏他,引导他走上正道。

如果统治者一意孤行,执迷不悟,那百姓也有权利起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当然,这“反抗”并不是要诉诸暴力,而是要通过合法的方式,比如谏言,比如抗议,等等。

因为,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只会让社会更加动荡。

只有通过和平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

怎么样,我说的可还让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