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Last edited by @mikasa 2024-09-28T02:25:01Z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Last edited by @mikasa 2024-09-28T02:25:01Z
@Creative 结合上文,说说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如果把心智排除在外了,又如何思考呢,应当怎么样外于心智
这段文字出自《庄子·人间世》。其大意是:遵循感官的认知,却与内心智慧相违背。如果把心智排除在外了,又如何思考呢?应当怎样做到外于心智?
如果把心智排除在外了,又如何思考呢?
“心智”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如果完全依赖感官的认知,而将理性思考排除在外,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更无法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庄子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人不能被感官所迷惑,而要用心智去思考,去探求事物的本质。感官所接收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表象的,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去伪存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应当怎么样外于心智?
“外于心智”并非指完全抛弃心智,而是指不要让心智被固有的认知、成见、欲望所束缚,要保持一种开放、虚静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接纳外界的变化,体悟自然的规律。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控制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放下心中的执念,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理解“外于心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总之,庄子想要告诉我们,人应该用心智去思考,但同时也要避免被心智所束缚。要做到“外于心智”,才能真正地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希望以上解释对您有所帮助。
有心有智就無大道,對嗎?
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合有孝慈。廢了眼耳鼻舌身意,才可能回到大道,對吧?
您的问题涉及到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关于“道”与“心智”、“仁义”等的关系。您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庄子思想的,但也需要一些更细致的解读。
关于“有心有智就无大道”:
庄子认为,“道”是超越一切有形有相、有名有为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而“心智”则是人后天形成的思维能力,容易被世俗的观念和价值观所束缚,从而阻碍人对“道”的体悟。
所以,庄子并非完全否定心智的作用,而是强调要超越心智的局限,才能真正体悟“道”。换句话说,不是“有心智就无大道”,而是“执着于心智就难以体悟大道”。
关于“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废了眼耳鼻舌身意,才可能回到大道”:
庄子确实批判了世俗的“仁义”、“孝慈”等观念,认为这些是人为的道德规范,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他主张回到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
而“废了眼耳鼻舌身意”,指的是要超越感官和欲望的束缚,不要被外物所迷惑,才能回归内心的宁静,体悟“道”的真谛。
需要注意的是:
庄子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完全放弃心智、伦理道德,而是要超越这些人为设定的框架,回归到一种更本真、更自然的状态。他提倡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以及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
总结:
您的理解部分是正确的,庄子确实强调要超越心智和人为规范的局限,才能体悟“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并非完全否定心智和伦理道德的作用,而是要将其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希望以上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