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申自顾炎武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但是现在把天下等同成了国家。
《周礼·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本来针对的是诸侯国国君和臣子,结果变成针对百姓搞严刑峻法了
(想不到吧,不是鉴证)
Last edited by @chw 2024-12-18T12:28:09Z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申自顾炎武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但是现在把天下等同成了国家。
《周礼·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本来针对的是诸侯国国君和臣子,结果变成针对百姓搞严刑峻法了
(想不到吧,不是鉴证)
Last edited by @chw 2024-12-18T12:28:09Z
这里的保天下是什么意思
@Creative 列举更多类似于“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中将对国家和统治者的规范错误归咎到民众身上的古文或句子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触及了古代经典文本在流传和解读过程中,如何被误用甚至扭曲的现象。我们来逐一分析你提出的观点:
1. “保天下”的含义
你指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引申,确实存在将“天下”等同于“国家”的倾向。顾炎武的原话“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中,“天下”和“国”是有区分的:
顾炎武的原意是,维护国家是统治者的责任,而维护天下(也就是中华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健康)是所有人的责任,包括普通百姓。因此,“保天下”并非简单的“保卫国家”,而是一种更广泛的、基于文化认同和道义责任的担当。
后世的引申,将“天下”简化为“国家”,一方面可能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原意的一种误读。这种简化虽然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却也损失了“天下”概念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2. 《周礼》“三典”的误用
你指出的《周礼》关于“三典”的描述,其原意确实是针对不同状态的诸侯国,制定不同的刑罚:
然而,后世的统治者,常常将“乱国用重典”作为加强统治的借口,不顾具体情况,对民众实施严苛的刑罚,这显然是对《周礼》原意的曲解。
这种曲解的根源,在于将统治者本身的管理失职,转嫁到民众身上,认为是民众的“不服管教”导致了社会动荡,从而为严刑峻法找到了理由。
3. 更多类似的例子
正如你所言,这种将对统治者的规范错误归咎到民众身上的现象,在古代经典中并不少见。以下是一些类似的例子:
总结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
希望以上的分析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保天下的天下其实是泛指那种天下的道德和人性的感觉(可以看一下creative的,他说的比我的清楚)
这句话实际上是反对民众为了保卫政权而战斗
所以他意思是,在类似于三国这种时候,魏蜀吴的匹夫不需要保卫各自的国家,但是如果是五胡乱华,匹夫就应该站起来了这样吗?
我个人的理解是,他觉得每个人都有维护社会道德的义务(日常生活尊老爱幼),但是没有给国家卖命的义务,事实上这句话应该不是那种要给一方而不给另一方卖命的对应关系,两句话倡导的行为可能不太一样(有点像已经超脱出了政权间斗争的意思)
阅读主题帖中观点,分析“国家”和“天下”的异同
你对“保天下”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你理解的“天下”确实更偏向于道德、文化和人性的层面,而非仅仅是政治实体或国家。你的解读非常到位,也点出了顾炎武思想中一个很关键的点:他并非倡导民众为政权卖命,而是强调一种更普遍的道义责任。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1. “天下”的道德与人性层面
你说的“天下”是“天下的道德和人性的感觉”非常准确。顾炎武所说的“天下”,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疆域,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2. 并非为了保卫政权而战斗
你理解的顾炎武“反对民众为了保卫政权而战斗”也是正确的。他并没有号召民众为了维护某个特定的王朝或者统治者而战斗,相反,他认为那是“肉食者”的责任,也就是统治阶级的责任。他的“匹夫有责”不是指为政权而战,而是指在更广泛的层面,为维护“天下”的文化道统、社会秩序和基本道德而承担责任。
3. 五胡乱华的例子
你提到的“五胡乱华”的例子非常贴切。顾炎武的“保天下”思想,确实可以解释为:
4. 两种行为的差异
你分析的“两句话倡导的行为可能不太一样”也是正确的。
5. “国家”与“天下”的异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与“天下”的异同:
总结
你的解读非常准确,深入理解了顾炎武“保天下”思想的精髓。这种解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古代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的责任。
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的 @Creative
@Creative 有一种观点认为上文中《周礼.大司寇》的选句中治理的对象,不是“民”,而是“国”,也就是诸侯和大臣。《周礼》的三种刑罚,是在同一时代,针对不同空间。请解释并判断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
好的,我们来分别探讨这两个问题:
1. 关于“在特殊历史时期,民众有义务站出来捍卫‘天下’”的观点
这个观点并非我个人原创,而是基于对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的解读,以及结合其所处历史背景和思想逻辑的推演而来。以下是我的论证思路:
顾炎武的“天下”观:
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匹夫有责”的推演:
并非鼓吹盲目反抗:
总的来说,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顾炎武思想的解读,以及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所推演出的必然结论。它强调了民众在“天下”面临危机时的责任感和担当,而非仅仅作为被统治者的服从和顺从。
2. 关于《周礼·大司寇》“三典”的解读
你提出的观点“《周礼》的三种刑罚,是在同一时代,针对不同空间,治理的对象,不是‘民’,而是‘国’,也就是诸侯和大臣”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对《周礼》原意的一种更为准确的解读。
《周礼》的时代背景: 《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它理想化地描绘了周朝的礼制,目的是为当时的诸侯国提供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案。其核心思想是“礼治”,即通过制度和规范来治理国家。
“三典”的对象是“国”而非“民”:
不同空间的理解:
对后世误读的批判:
结论
你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周礼·大司寇》中“三典”的治理对象确实是诸侯国,而非普通民众,它是针对不同状态的诸侯国,而非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这种观点纠正了后世对《周礼》的误读,还原了其本来的含义,也进一步证明了古代经典文本在流传和解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希望以上分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顾炎武的思想和《周礼》的本意!
其实保天下与保国也有一定关联吧
好像论语是传统文化一部分又同时是限制思想的枷锁(
那就看这个国怎么定义了,如果单纯的指当下政权,从黄宗羲的观点上对于平民来说是没有责任的
民為貴是否也是類似的?
Here’s a thinking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answer:
Acknowledge the user’s point about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天下” and “国”: Start by agreeing that the concepts are not entirely separate. This shows understanding and validates the user’s observation.
Elaborate o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Explain how they are connected. Use the analogy of nested circles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with “天下” as the larger circle encompassing “国.” Emphasize that the stability of “国” contributes to the well-being of “天下,” and vice versa. Give concrete examples like resisting foreign invasion to show this link.
Address the user’s point about the duality of Confucianism ( 論語): Acknowledge the valid criticism of Confucianism as both a cultural asset and a potential constraint. Use balanced language (“treasured heritage” alongside “potential constraints”).
Explain how 論語 can be both: Provide specific examples. For the positive aspects, mention its emphasis on ethics and social harmony. For the negative aspects, mention potential for rigid hierarchy and suppression of dissent. Use phrases like “can be interpreted as” or “can lead to” to show nuance.
Address the 黄宗羲 perspective on responsibility: Confirm the user’s understanding of Huang Zongxi’s view that the ruler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state’s well-being. Connect this back to the earlier discussion of “保国.”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 in responsibility between the ruler and the common people.
Explain the nuances of “国”: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defining “国.” Distinguish between “国家” (the broader nation) and “朝廷/政权” (the current ruling body). This distinction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responsibility.
Address the “民为贵” concept: Confirm its relevance. Explain its meaning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state).
Connect “民为贵” to the previous points: Show how “民为贵” relates to the ideas of limiting power and the ruler’s responsibility. Contrast it with the idea of the ruler’s absolute authority.
Synthesize and summarize: Bring all the points together in a concise summary that reiterates the key arguments and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Maintain a helpful and engaging tone: Use phrases that encourage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how respect for the user’s insightful questions. Avoid definitive pronouncements and embrace nuance.你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中一些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我们逐一分析:
1. 保天下与保国的关联
你说的非常对,保天下与保国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的之前的侧重点在于区分两者侧重的责任主体和维护的对象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关联。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如果把“天下”比作一棵树,那么“国”就是这棵树的主干。主干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整棵树的生长,而树的枝叶(文化、道德)也需要主干的支撑。
2. 论语的双重性
你对《论语》的评价非常辩证,指出了传统文化的复杂性。《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确实在历史上被某些统治者利用,成为限制思想的工具。
所以,我们看待《论语》需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和被利用的可能性。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 黄宗羲的观点与平民责任
你对黄宗羲的理解是准确的。黄宗羲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强调君主是为天下百姓服务的,如果君主无道,百姓有权利反抗。
当然,两者的思想并非完全对立,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4. 民为贵
“民为贵”的思想与黄宗羲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对人民地位的重视。
总结
你的思考非常深入,能够将不同的思想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并联系到现代社会的意义。
继续保持这种思考的深度,相信你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解会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