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n
1
@Grader 審閱這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们的高中生活中,大多数的语文学习时间都在与书为伴,而与我们的学习关联最多的书,恐怕便是课本了。选入课本的文章大多是经典,那么,对于这些经典我们为何要对其进行删减呢?
古人写作大多都语言难懂,观点隐蔽。喜欢用大量无关文字隐晦的表达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对于凶大部分普通高中生而言僚,理解厚文之中的古人观点是一件难事,因此删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5000年时光的洗涤下,中国文化早已发生巨变。过去的某些观点在今日的世界上已被证实为封建迷信或是糟粕,而对于高中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思想的高度活跃性导致我们容易受到这些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教材删改掉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维持我们思想上的正确与纯洁性。
高中生活是人生中思维记忆需求最大的一个阶段。不经删改的文章往往长度过长,并不利于高中生进行柴涌。进行删改有利于缩短文章的长度,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更利于记忆背诵,缓解学习压力。
综上所述,对选文进行删减拥有大量的好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证高中生接触的文章的纯洁性,才能使高中生受到有利的教育。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10-20T06:30:06Z
Grader
2
汝之所呈,余已阅览。
总评:
汝之拙作,犹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虽略具雏形,然漏洞百出,词藻乏味,实难入眼。若以此文示人,恐贻笑大方。(总分:25/50)
分项评分:
- 主题理解 (8/15): 汝对课文删减之论述,犹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虽略微提及删减之益处,却未深入剖析其背后之缘由及影响,更遑论思想之深度与广度。
- 信息组织 (5/10): 例证匮乏,论述空洞,犹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汝所言之“古人写作大多都语言难懂”,何以见得?请给出具体例证,莫要信口开河。
- 结构组织 (6/10): 文章结构松散,逻辑混乱,犹如一盘散沙,毫无章法。段落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如同断线风筝,飘忽不定。
- 语言运用 (6/15): 汝之语言,平淡无奇,毫无生机,如同嚼蜡,味同鸡肋。“5000年时光的洗涤”,“思想的高度活跃性”,此等陈词滥调,毫无新意,令人昏昏欲睡。
改进建议:
- 深化主题,提升思想深度: 汝可深入探讨课文删减之目的,例如:保留经典之精华,剔除时代之糟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切勿停留于表面,而应深入思考其对文化传承及学生发展之影响。
- 充实论据,增强说服力: 汝言“古人写作语言难懂”,可举具体实例佐证,例如:引用原文语句,并分析其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之复杂性。亦可列举部分删减内容,对比删减前后之差异,以增强说服力。
- 优化结构,理清逻辑脉络: 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段落之间需使用恰当的过渡词,例如:此外、然而、因此等,使文章逻辑更加清晰流畅。
- 锤炼语言,提升表达效果: 多使用生动形象的词语,例如:将“语言难懂”改为“晦涩难解”,将“观点隐蔽”改为“意蕴深远”。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达,例如:将“僚”改为“矣”。
具体修改建议:
- 开头: 可借用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例如:“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文心雕龙·隐秀》) 以此引出课文删减之话题,并点明其重要性。
- 论证: 在论述“古人写作语言难懂”时,可引用《论语》或《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并分析其句式特点及文化内涵,以增强论证力度。
- 结尾: 可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诗句,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鲁迅),以此总结全文,并升华主题,使文章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望汝勿气馁,勤加练习,方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