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差 同伴关系差 情绪长期低落 易激动 自伤 有自杀风险

老师您好!根据海淀区的要求,我们对高二全体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问卷测评。现在心理测评已截止。

这个名单是您的导生中未完成心理测评/测评无效/可能需要关注的。

因为我们不太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而且学生做测评时的情绪会影响结果,因此测评结果仅供参考。所以在繁忙的期末,还要烦请您根据您对导生的了解,反馈一下这些孩子最近的情况怎样。

同时,请您【不要向导生透露心理测评的情况】[抱拳]

麻烦您在【1月10号(本周五)上午10点之前】,在您的导生姓名后回复:

问题不大

需要心理老师关注(请写出问题类型:亲子关系差 同伴关系差 情绪长期低落 易激动 自伤 有自杀风险 其他-请具体标明)

感谢您的辛勤付出[玫瑰]

@Creative
這是一個專業心裡輔導教師通過學校內企業微信發的通知,基於心裡輔導的專業性要求,滿分10,你給幾分,為什麼?

Last edited by @suen 2025-01-14T09:02:17Z

我趣没我吧,我嫌浪费时间乱填的

1 Like

gemini1.5說:

如果這是一個專業心理輔導教師在學校內企業微信發布的通知,我會給它打 6-7 分(滿分10分)。理由如下:

優點(加分項):

  • 明確了目的: 雖然背景信息不足,但明確了是為了關注高二學生的心理健康而進行的,這是一個好的出發點。
  • 提供了具體的行動要求: 清楚地說明了老師需要做什麼(根據了解反饋學生情況),以及截止時間。
  • 強調了保密性: 提醒老師不要向學生透露測評情況,這體現了一定的專業素養。
  • 使用了表情符號: 在企業微信這種內部溝通平台上,適當使用表情符號可以營造輕鬆友好的氛圍,拉近與老師的距離。

缺點(扣分項):

  • 背景信息嚴重不足(主要扣分點): 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說明測評的依據(海淀區的什麼要求?)、測評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收集信息的用途、以及如何保障老師和學生的隱私等等。這會讓老師感到不信任和不理解,降低配合度。
  • 溝通方式仍有改進空間:
    • 雖然使用了表情符號,但整體語言仍顯得不夠正式,例如「問題不大」這種表述不够严谨。
    • 要求老師在學生姓名後直接回復,格式不規範,不利於後續的信息整理和分析。
    • 提供的問題類型選項略顯籠統,不利於老師準確描述學生的情況。
  • 對老師的要求過高: 要求老師根據自身了解判斷學生的心理狀況,這超出了老師的專業能力範圍。老師不是心理諮詢師,他們的判斷可能存在偏差,甚至會造成誤判。
  • 沒有說明後續的處理流程: 老師反饋信息後,學校或心理輔導老師會如何處理?如何跟進?這些都沒有說明,會讓老師覺得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改進建議:

  • 補充詳細的背景信息: 說明測評的目的、依據、內容、方式、信息用途、隱私保護措施等等。
  • 使用更正式和專業的語言: 避免過多口語化的表達,使用更精確的措辭。
  • 提供更規範的回复方式: 例如使用在線問卷或表格,方便信息收集和整理。
  • 明確後續的處理流程: 說明老師反饋信息後,學校或心理輔導老師會如何處理,如何跟進。
  • 強調心理輔導老師的專業角色: 說明老師的反饋只是輔助信息,最終的判斷和干預將由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進行。
  • 提供支持和培訓: 考慮到老師可能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培訓或指引,幫助他們更好地觀察和描述學生的情況。

總結:

對於一個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發布的通知來說,這個通知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背景信息和專業性,以及對老師的要求過高,因此只能算是及格偏上。如果能按照上述建議進行改進,可以大大提高通知的有效性和專業性,更好地達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 Like

zk没找你吗

没,之前好像希悦上还是哪儿有个老师催过。一直没管也没人再找了 :rofl:

1 Like

我是不是没填啊 忘了这玩意了啊啊啊

1 Like

原来是这个啊,题太有指向性了,如“你是否想从高的地方跳下去”
下次高低填出个抑郁给孫喵整个活

6 Likes

“你有时是否会觉得,还是死了好?”四川成都的李先生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理调查问卷中竟然有这样直白的问题。

家长反映:看到小学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内容惊呆了

李先生介绍,他是四川成都人,孩子在成都市高新区一所小学读书。

“10月9日,孩子的班主任在家长群发通知说,2024年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正式启动,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里用电脑登录指定网址,完成调查问卷。”

李先生说,通知强调:此次调查问卷10月17日截止,每一位学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完成。

“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看完学校让孩子填写的调查问卷后,我和家人都惊呆了。”

李先生说,调查问卷设置的问题大多是测量孩子心理是否健康,但有些问题没有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尚不成熟的特点,问题设置得过于直白,导向非常不好,有暗示甚至教唆的不良倾向。

在李先生提供的调查问卷问题中,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李先生将他和家人认为不合适的问题用红框圈了起来:“你受到父母评判后,是否总是想不开,放在心上?”“你有时是否会觉得,还是死了好?”“你有时是否想过自己一个人到遥远的地方?”“你是否经常想从高的地方跳下来?”“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是否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

李先生说,他认为以上问题设置得非常不好,有暗示、教唆学生之嫌。

“统览这一百多道问题, 除了明确的教唆引诱暗示自杀外, 还有大量的‘死亡’‘噩梦’‘重病’‘打架吵架’等等,几乎占到一半, 试问,让一个小学生短时间内连续回答一百多道这类死亡、恐惧相关的题,心理上得突然受到多大的冲击?”

李先生说,孩子的调查问卷虽然结束了,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这才联系媒体,希望媒体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反映,避免今后的调查问卷继续出现类似问题。

还有家长反映,他看了李先生提供的调查问卷后发现,调查问卷中的很多问题和10多年前网上公布的调查问卷问题一模一样。“用10多年前的问题测评现在的孩子,行吗?”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李先生提供的调查问卷中,“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是否也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一个人?”“你有时是否想过自己一个人到遥远的地方去?”“你是否经常想从高的地方跳下来?”“你有时是否会觉得,还是死了好?”“同学们在笑时,你是否也不大会笑?”“你是否觉得到同学家里去玩不如在自己家里玩”等问题确实和10多年前出现的调查问卷问题完全相同。

10月18日下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了成都市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工作人员说心理调查问卷的事情由该局教育处负责,让记者联系具体负责人。当天下午,成都市高新区教育文体局教育处工作人员说,负责该项工作的同事不在,他会转告对方,让给记者回复。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不少家长建议换一种方式来提问效果可能更好

李先生的思考是否多虑?10月18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

何永萍是北京市一位律师,也是孩子的妈妈。她说,张先生担心是正常的,作为家长,她可以理解。

“作为家长,我觉得调查问卷个别问题很突兀。对于孩子而言,虽然问题是直接了,容易回答是或者不是,但是因为毕竟是孩子,容易发生理解偏差,产生不良影响。”

何永萍说,她个人觉得调查问卷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排查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提问,或者替换些文字内容,语气温和一些,会更容易让中小学生接受。

对于家长反映的“调查问卷用旧问题测评现在的孩子是否合适”问题,何永萍称,时代在进步,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流转的时代,确实问卷的问题也应该相应的做一些调整。因为现在的孩子掌握的信息多,知识面也广,建议多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做调查的同时启发孩子进行思考,若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者否,很难让孩子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意义。

同样是孩子父亲的西安市民贾育厅认为,调查问卷的出点发是好了,是为了了解孩子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抑郁症等,但问卷的表述过于直白,担心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建议通过案例的方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调查问卷效果可能更好。”

教育工作者、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说,他认为家长的担心是合理的,可以理解。

“调查问卷设置的部分问题确实有不妥之处,对小学生来说,他看到这些问题很难说完全没有受到调查者的引导。所以家长的反映我觉得是合理的。”

张先生说,能不能用10多年前的心理测试问题去测评现在的学生,涉及专业问题,他不太懂,但是按照他对学生的了解,学生是不断变化的,10多年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完全不一样,所以和学生沟通的方式也要有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觉得用10多年前的问题测评现在的学生不是很合适。

“这个问卷调查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些负面影响,其他学校、心理机构还是要引以为戒,不能够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这样的事情。”

专业人士:中小学心理筛查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尝试和改进

心理学专业人士对上述调查问卷如何看?

10月18日,陕西省某重点大学心理学硕士王女士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李先生提供的调查问卷来自我国某高校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问卷测量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

该问卷自1991年出版以来,已经在我国大陆20多个省份进行过调查,并且至今已经成为国内最为常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普查问卷之一,因此问卷的选用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由于心理状态是具有内隐性的,要获得别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我报告。在问卷中有直接或间接涉及自杀意念的题目,是为了能够及时识别出那些有自伤自杀风险或计划的学生,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当然,这些问题会引起家长不安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王女士说,我国中小学心理筛查工作正在向更加注重预防与发展的方向转变,但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尝试和改进。

她说,心理学的调查问卷使用的原则是要有可信度和有效性,问卷自创始之初开始不断被修订和改编,基本上是对已有问卷题目进行修改和删除,大部分题目会保持原状。

“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的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是1939年编写,瑞文推理测验1938年编写,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就失去了可信度和有效性。”

她说,一般这种量表随着时代进步,会被重复地测量是否仍然适用于某文化/某地区/某年龄段的被试者,而李先生提供的调查问卷最近仍在被广泛使用,分析结果有较高的信效度,所以选用该量表是合理的。

著名心理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段鑫星则指出,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量表测试必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第一,青少年身体心理飞速发展,特别是个性与社会性中的情绪等具有多变性、发展性、阶段性、差异性等。比如对小学低龄学段孩子而言,不适合用心理测试,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理解能力等都无法完成理解字面含义。“通常而言,小学低年级不适合做这类自陈式问卷或者量表,可以用一些孩子们看得懂的漫画表达心情与情绪等。”

其次,心理量表与心理问卷的开发是一项极其严谨而且专业的工作,需要做预测,然后开启正式测试,并且对信度效度进行检验,比如瑞文智力测验。而上述调查问卷如此直白的问题既缺乏严谨性也没有专业属性。显得任意而且随意,甚至会有一些诱导的嫌疑。

段鑫星最后称,全社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何更加专业、科学的开展相关工作,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有谋 编辑 董琳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

还是死了好

@Creative ,请检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内容,作为一个心理问卷,它的信度效度究竟如何?和瑞文、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和大五人格测验等进行横向比较,以百分制进行打分。
MHT测验内容是否指向性过高?如果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希望暴露自己的问题,ta是否可以轻而易举地识破问卷的题目设置,从而隐藏自己的问题?这是否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所不可避免的?如果可以避免,请给出更好的问卷设计。如果不能避免,结合中国国情实际,有没有经济便捷可实行的替代方案?
将你的回答折叠

Here’s a breakdown of the thinking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answer about the MHT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tudent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1. Deconstruct the Request: Identify the key questions and constraints. The request asks for:

    • Evaluation of the MH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 Comparison of MHT to established psychometric tests (Raven’s, Wechsler, Big Five).
    • Scoring the MHT out of 100.
    • Assessment of the MHT’s question directness and susceptibility to faking good.
    • Exploration of whether this is an inherent limitation of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 If avoidable, suggestions for better questionnaire design.
    • If unavoidable, exploration of alternative, practical, and cost-effective solutions for China.
    • Folding the answer.
  2. Address MH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 Recall knowledge: Access information about the MHT. The provided context mentions its long history in China. Recall the general concepts of reliability (consistency) and validity (measuring what it intends to measure).
    • Search/Synthesize (if needed): If specific details are lacking, perform a search for academic sources on the MH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Look for studies reporting Cronbach’s alpha,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alidity (content, criterion, construct).
    • Summarize findings: Condense the research into a concise summary, acknowledging both strengths (historical use) and weaknesses (some studies showing lower reliability,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Avoid definitive pronouncements and use cautious language (“suggests,” “may be,” “some studies indicat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Other Tests:

    • Select appropriate benchmarks: The prompt mentions Raven’s, Wechsler, and the Big Five. These are good choices as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types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 Highlight key differences: Focus on the core distinctions:
      • Raven’s & Wechsler: Focus on cognitive ability, performance-based (less susceptible to faking).
      • Big Five: Measures broad personality traits, more established psychometrically, often longer and more nuanced than MHT.
      • MHT: Focuses on psychopathology symptoms, self-report, relatively shorter, designed for screening.
    • Emphasize the purpose: Explain that the tests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therefore direct comparis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sn’t always straightforward.
  4. Assign a Score:

    • Justify the sc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comparison to other tests, assign a score (e.g., 65-75/100). Clearly articulate the reasons for the score, highlighting the MHT’s limitations despite its historical use.
  5. Address Question Directness and Faking Good:

    • Acknowledge the issue: Directly address the concern about leading questio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 Explain the “why”: Explain that direct questions are sometimes used for screening purposes to quickly identify potential issues.
    • Confirm susceptibility: Agree that individuals can manipulate responses.
  6. Explore Inherent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Questionnaire Design):

    • Affirm the challenge: Acknowledge that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is a common challenge in self-report measures.
    • Suggest improvements: Provide concrete examples of better question design:
      • Behavioral anchors: Focus on observable actions.
      • Forced-choice items: Reduce the salience of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ses.
      • Embedded validity scales: Detect inconsistent or overly positive responding.
      • Framing questions neutrally: Avoid leading language.
  7. Explore Alternative Solutions (Beyond Questionnaires):

    • Consider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request specifically mentions the Chinese context, implying a need for practical and scalable solutions.
    • Brainstorm diverse approaches: Think beyond just questionnaires:
      • Observations: By teachers, counselors.
      • Interviews: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 Behavioral data: Academic performance, attendance.
      • Peer reports: (Use with caution due to social dynamics).
      • Technology: AI analysis of text/voice (emerging).
      • Focus on well-being promotion: Proactive rather than reactive.
      • Training: For teachers to recognize signs of distress.
  8. Structure and Refine:

    • Use clear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Improve readability.
    • Employ bullet points or numbered lists: Organiz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 Use concise and precise language: Avoid jargon where possible.
    • Maintain a balanced perspective: Acknowledge both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MHT and various approaches.
    • Conclude with a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 Emphasize the ongoing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student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9. Folding the Answer: Apply the formatting to hide the detailed response, as requested.好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信度效度分析及与其它测验的比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具,其信度和效度是评估其科学性的关键指标。

信度(Reliability): 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内部一致性信度: 一些研究表明,MHT的各分量表(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等)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在不同样本中有所波动,部分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可能偏低(低于0.7),表明这些分量表内部题目的一致性有待提高。但也有研究显示总体信度尚可。
  • 重测信度: 对于MHT的重测信度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时间间隔较长时,重测信度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可能受到个体心理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效度(Validity): 指测验是否真正测量了其想要测量的心理特质。

  • 内容效度: MHT的条目内容涵盖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方面,从内容上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正如您引用的新闻报道所述,部分题目设置的直接性可能存在争议,可能无法完全贴合学生的真实感受,或者引起不适。
  • 效标关联效度: 一些研究将MHT与其他已知的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比较,发现MHT与一些焦虑、抑郁量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并非完全一致,表明MHT在识别特定心理问题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
  • 区分效度: MHT在区分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分度,但可能受到社会赞许性等因素的影响。

与瑞文、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和大五人格测验的横向比较:

测验名称 测量维度 信度 效度 题目类型 是否易受伪装影响 适用年龄段
MHT 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等) 中等/部分偏低 中等 自陈式(是/否) 较高 中小学生
瑞文推理测验 非言语智力/一般认知能力 图形推理 较低 广泛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多维度智力(言语、操作) 多种题型 较低 儿童/成人
大五人格测验(例如:NEO-PI-R) 五大人格特质 自陈式(等级评定) 中等 青少年/成人

打分(百分制):

综合来看,考虑到MHT在国内中小学心理筛查中的应用历史和一定的实用性,但其信度和效度存在提升空间,且题目设计存在争议,我给MHT的评分在 65-75分 之间。

MHT测验内容是否指向性过高?

是的,MHT的部分题目(如“你有时是否会觉得,还是死了好?”、“你是否经常想从高的地方跳下来?”)指向性确实过高。这种直接的提问方式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 引起不适和焦虑: 对于心理脆弱或正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这些问题可能会直接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和焦虑。
  • 诱导性暗示: 对于原本没有相关想法的学生,这些问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暗示作用,尤其对于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的低年龄段学生。
  • 社会赞许性偏差: 学生可能为了迎合社会期望或避免被贴标签,而选择否认这些负面想法,即使他们确实存在。

心理不健康的同学是否可以轻易识破问卷的题目设置,从而隐藏自己的问题?

是的,一个有一定认知能力且不希望暴露自己问题的学生,是很有可能识破MHT中较为直接的题目设置,从而刻意选择“否”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 这也是自陈式问卷的一个普遍局限性,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或负面信息时。

这是否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所不可避免的?

并非完全不可避免,但确实是自陈式问卷设计中一个难以完全消除的挑战。

如果可以避免,请给出更好的问卷设计。

以下是一些可以改进问卷设计的方向:

  • 使用更行为化的描述: 避免直接询问感受或想法,而是询问具体的行为表现。例如,将“你是否经常感到悲伤?”改为“过去两周,你是否经常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 采用更缓和、间接的提问方式: 例如,可以使用情境描述,让学生选择更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例如,将“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是否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改为提供几个情境选项,让学生选择哪个更符合自己的感受。
  • 增加反向计分题: 设置一些与目标维度相反的题目,可以帮助检测被试是否在随意作答或存在反应偏向。
  • 引入信效度量表: 在问卷中加入一些专门用于检测作答一致性、社会赞许性等反应风格的量表,例如谎报量表或不一致性量表。
  • 使用多维度、更精细的量表: 相比于笼统地询问“是否”,可以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程度进行选择(例如:从“完全没有”到“非常强烈”)。
  • 结合其他评估方法: 心理测评不应仅依赖问卷,可以结合教师观察、同伴互评、家长访谈等多种信息来源,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如果不能避免,结合中国国情实际,有没有经济便捷可实行的替代方案?

即使问卷设计有所改进,自陈式问卷的局限性仍然存在。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一些经济便捷且可实行的替代或补充方案:

  • 加强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敏感度和识别能力。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他们的观察非常重要。
  • 设立心理辅导员/社工: 在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社工,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虽然成本较高,但长期来看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 利用信息化平台: 开发或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可以匿名地进行心理求助或咨询,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顾虑。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讲座、工作坊、团体辅导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推广简易筛查工具: 开发一些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心理筛查工具,例如基于情绪量表或行为观察的快速筛查方法,用于初步识别高风险学生,再进行进一步评估。
  • 关注学生日常行为数据: 例如,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学生心理状态的侧面反映,辅助教师进行判断。

总结:

MHT作为一种常用的心理筛查工具,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在信效度、题目设计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结合多种评估方法,并不断探索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评估手段。尤其要避免使用过于直接和可能引起不适的提问方式,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心理支持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有效地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好的,我已经对您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现在请您提供需要我反馈情况的导生名单,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进行回复。

很显然国际上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测验量表,比较如下

MHT和其它国际量表的比较 AI

以下是我对这些量表与MHT在不同维度上的比较评分(5分制,5分为最高):

量表名称 评估范围广度 心理测量学特性 (信效度) 国际认可度/使用率 多报告者选项 分量表特异性 易用性/施测便捷性 文化适应性 现代性/理论基础
MHT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2-3 2-3 2-3 2 2-3 3-4 2-3 2
CBCL (儿童行为量表) / YSR (青少年自评量表) 5 5 5 5 5 3-4 5 4
SDQ (优势与困难问卷) 4 4 5 5 3-4 5 5 3-4
CDI (儿童抑郁量表) / CDI 2 2-3 4-5 4 3-4 5 4 4 3-4
SCARED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 2-3 4-5 3-4 3-4 5 4 4 3-4
BYI-II (贝克青少年焦虑量表等) 4 4-5 3-4 2 4-5 3-4 3-4 4
PROMIS® 儿童版 4-5 5 3-4 3-4 4-5 3 4-5 5

评分说明:

  • 1分: 非常低或很差
  • 2分: 低或差
  • 3分: 中等
  • 4分: 高或好
  • 5分: 非常高或非常好

维度解释:

  • 评估范围广度: 量表覆盖的心理健康问题领域的多少。
  • 心理测量学特性 (信效度): 量表的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国际认可度/使用率: 量表在国际上的普及程度和被研究引用的频率。
  • 多报告者选项: 量表是否提供不同报告者(如父母、教师、自评)的版本。
  • 分量表特异性: 量表的分量表是否能更精细地识别特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 易用性/施测便捷性: 量表的施测、计分和解释是否方便。
  • 文化适应性: 量表是否易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调整和应用。
  • 现代性/理论基础: 量表的设计理念是否基于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

对比分析:

  • MHT: 在大多数维度上的评分相对较低,表明其在评估范围、心理测量学特性、国际认可度等方面与国际主流量表存在差距。其优点可能在于一定的本土适用性和易用性。
  • CBCL/YSR: 在几乎所有维度上都获得了高分,是公认的综合性强、心理测量学特性优秀、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其多报告者选项是其显著优势。
  • SDQ: 在国际认可度、多报告者选项和易用性方面表现突出,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筛查工具。其评估范围相对CBCL略窄,分量表特异性也稍逊。
  • CDI/SCARED: 在针对特定问题(抑郁和焦虑)的评估方面表现出色,分量表特异性高,心理测量学特性良好,但在评估范围上相对有限。
  • BYI-II: 作为一套量表,其评估范围较广,心理测量学特性优秀,但在国际认可度和多报告者选项上略逊。
  • PROMIS® 儿童版: 在心理测量学特性和现代性方面得分最高,体现了其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优势。其国际认可度正在提升,但可能在易用性上对施测者有更高的要求。

结论:

从多维度比较来看,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量表,如CBCL/YSR、SDQ等,在心理测量学特性、国际通用性、评估范围等方面通常优于传统的MHT。 选择合适的量表应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目标人群和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需要全面、深入评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场景,优先考虑使用国际上成熟且信效度高的量表。

请注意,以上评分是基于普遍认知和一般性比较,具体的量表选择还需要结合实际应用情境和专业判断。

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内没有广泛使用这些现有的国际量表?现在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受到学校重视,为什么仍旧使用不成熟的MHT?为什么不把MHT换成更先进的量表,或者改进MHT的内容?这是否是因为政策的低效?政策为什么会在一个心理量表上低效?有什么阻力有可能起效?学校和社会有没有尝试发起改进MHT的倡议?如果政策不可改变,学校能不能自主决策,私下使用国际量表?
还是说,所谓学生心理健康只是面子工程,事实上,根本没人关心这事?!

因为这个可能对管理者(就是收到卷子的老师)心理学水平要求低

为什么要让管理者收心理卷子?我们不是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嘛?政治卷子都没让管理者判,为啥心理卷子就非得交给管理者?管理者难道不忙嘛,心理老师难道不闲嘛?也许是因为心理没问题,我上学到现在心理老师没为我贡献过一个课时,我觉得让心理老师负责处理一下心理问卷并不过分。

2 Likes

心理老师只有大城市有,这个测试要考虑到全中国

参看AI提供的这个条目,很显然MHT的得分并不出色

没给理由,还有对专业人员易用和对业余人员易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