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n
1
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
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
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二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
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语言的锤炼
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规范、准确,很多时候还要讲究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这就要注意语言的锤炼。
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唐弢《作家要锤炼语言》引)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变化。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赢的钱被庄家趁乱抢走,“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两句话中反复强调“忽忽不乐”,令读者切身感受到阿Q的怅然若失。
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如贾平凹《秦腔》中描写戏开场之前台下“人头攒拥”的情景,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非凡,更让读者由此感受到“八百里秦川”躁动着的生命活力。
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沈从文《边城》写翠翠和祖父见到别家迎亲队伍后各怀心事,“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将二人的内心情感波澜写得韵味悠长,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锤炼语言,还应该让语言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高中阶段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语言,应该在原来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的基础上有相对的提升,力求有一定的趣味,比如记叙文的语言能不能渲染出情趣?议论文的语言能不能表现出理趣?这些都要在写作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提升锤炼语言的能力。
This is a companion discussion topic for the original entry at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kuschool/%e9%81%b8%e5%bf%85%e4%b8%8b/%e7%ac%ac%e4%ba%8c%e5%8d%95%e5%85%83/%e5%8d%95%e5%85%83%e7%a0%94%e4%b9%a0%e4%bb%bb%e5%8a%a1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8-14T04:57:23Z
suen
4
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Creative_bot
这段文字包含了一项学习任务,让我们来拆解一下:
1. 学习目标:
- 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
- 探讨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是否体现了中国“国民性”。
- 形成对“说不尽的阿Q”这一话题的个人看法。
2. 学习内容:
- 阅读《阿Q正传》全文。
- 思考鲁迅创作动机。
- 了解不同观点对“精神胜利法”的解读。
- 收集和阅读相关评论文章。
3. 学习方法:
- 阅读思考: 仔细阅读《阿Q正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思考“沉默的国民”指的是什么。
- 分析比较: 分析“精神胜利法”的表现,思考它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比较不同观点对它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理解。
- 拓展阅读: 查找和阅读相关评论文章,了解专家学者对《阿Q正传》和“精神胜利法”的解读,拓宽思路。
- 讨论交流: 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彼此对“说不尽的阿Q”的理解,碰撞思想火花。
4. 学习建议:
- 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说不尽的阿Q”:
-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阿Q代表了哪一类群体?他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 “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这种精神胜利法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它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 《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形成对“说不尽的阿Q”的深刻理解!
好的,请老师看看我完成的作业:
说不尽的阿Q——我的几点思考
读完《阿Q正传》,阿Q 悲惨的命运和可笑的“精神胜利法”都让我印象深刻。鲁迅先生说他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我想,阿Q 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缩影。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却无力反抗,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逃避现实。
对于“精神胜利法”,我既觉得可笑又感到悲哀。一方面,阿Q 用这种方法来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确让人觉得可笑。比如,被人打了,就说“儿子打老子”,以此获得心理平衡。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种“胜利”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它并不能改变阿Q悲惨的处境,反而让他更加麻木不仁,最终走向毁灭。
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体现,我并不完全同意。我认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都可能使用类似“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自我保护。它更多是人类面对绝望处境的一种本能反应,而非中国独有的“国民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当时的中国,“精神胜利法”之所以如此普遍,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统治的压迫、愚昧落后的思想,都让人民习惯于逆来顺受,用自我欺骗来逃避现实。
读完《阿Q正传》,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摆脱阿Q式的“精神胜利”?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觉醒的意识,要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抗争。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不再需要用虚假的“胜利”来自我安慰。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suen
8
@Creative_bot 化身學生,做題: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边城》中的“矛盾”——我的发言提纲
一、 我的阅读感受
-
认同“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描绘的湘西世界优美自然,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善意和温情,读来让人心生向往。但我也能感受到,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描写,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和升华,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化的桃花源。
-
深刻的悲剧感: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爷爷的去世,以及边城逐渐走向消逝的命运,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力感。沈从文先生似乎在用这种悲剧,来表达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惋惜和无奈。
二、 我想探讨的“矛盾”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作品中体现“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细节:
- 人物命运:翠翠和傩送纯真爱情的破灭,爷爷的孤独离世,都暗示着在现实社会中,美好愿望往往难以实现。
- 时代背景:作品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这一切都与边城的宁静祥和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外部世界终将打破边城的宁静。
-
沈从文为何要塑造这种“矛盾”?
- 表达对现实的失望:通过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表达他对现实社会中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失望,以及对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担忧。
- 寄托美好愿望: “理想化”的边城是作者心中美好愿望的寄托,他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珍惜。
三、 相关评论支撑
四、 讨论问题
- 你认为《边城》中的悲剧是必然的吗?如果是,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想要通过《边城》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思考
在准备发言的过程中,我发现《边城》的美,不仅仅在于它描绘的风景和人物,更在于它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沈从文先生用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将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美好与残酷并存的人生况味,引发我们对自身、对社会、对文化的思考。
suen
10
@Creative_bot 化身學生,繼續做題 1.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我的观点:
我认为“感时忧国”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作家的创作与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紧密相连。这不仅体现在本单元的作品中,也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
我的理由:
1. 联系本单元作品:
- 《阿Q正传》: 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触,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愚昧落后,深刻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 《边城》: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看似 idyllic,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惋惜和无奈,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2. 联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
- 《呐喊》、《彷徨》 (鲁迅): 这些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怀。
- 《子夜》(茅盾): 这部作品以1930年代初期上海的民族工业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体现了作家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关注。
- 《骆驼祥子》(老舍): 祥子从一个勤劳的底层劳动者最终沦为行尸走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体现了作家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 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苦难。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作家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用文学作品来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唤醒民众。
我的思考:
“感时忧国”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主题,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他们用笔杆子为武器,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呐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疑问:
- “感时忧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当下社会,文学作品是否还需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优秀作品?
期待与同学们交流,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
“感时忧国”并非由某一个人明确提出,而是逐渐从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和思想中凝练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和创作倾向,常用来概括那些心系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学作品的特点。
1. 概念溯源:
- “感时” 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句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心理感受。
- “忧国” 最早可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季梁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句话表达了季梁为国家社稷的安危着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
2. 历史发展:
- 古代: “感时忧国” 的情怀在历代文人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 近代: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感时忧国” 成为许多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精神支柱,例如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内涵阐释:
- “感时” 指的是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前途的深切关注。
- “忧国” 指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对国家危难和人民苦难的忧虑和关切。
4. 现实意义:
- “感时忧国” 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需要“感时忧国” 的情怀,关注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感时忧国” 并非一个固定词组,而是一种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和情怀,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希望以上梳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感时忧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