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
2622243
“而字解”
一、人称代词
“而"指代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忽然”、“不一会儿"等。
(一)“而"作主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诗·小雅·小宛》)
(二)“而"作定语。根据具体情况,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左传·成公九年》)
二、指示代词
离守者三日而一询。而所以备奸也。(《墨子·号令》)
“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一)连接词与词。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可译为"且”、“和”、“与"等,或仍作"而”。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二)连接词组与词组。可译为"和”、“与”、“并且”,或仍作"而”。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虎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三)连接分句与分句。可译为"和"、“而且”,或仍作"而"。(1)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二、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一)“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可译为"就”、“便”、“然后”,或仍作"而"。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浅浅。“遂为母子如初。(《左传·隐公元年》)
(二)“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就”、“因而”,或仍作"而”。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
三、连接状语和谓语。用作状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或介宾词组,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根据实际情况,“而"可译为"地”、“着”、“就"等,或仍作"而”。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诗·小雅·巷伯》)
四、“而"与"上”、“下”、“来”、“往"等词连用,表示时间、范围、数量的起限。可译为"以”,或仍作"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
五、连接词组,表示转折。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却"等。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至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韩非子·安危》)
六、连接分句,表示转折。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意思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然而”、“却”、“可是却"等。
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
七、连接分句,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衬托,后一分句常有表示进层的连词"况”、“而况”、“又何况"等与之相呼应。可译为"尚且”。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庄子·天道》)
八、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左传·宣公十二年》)
九、“而"用于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强调或转折的语气,它所在的句子常用作表条件或假设的分句。根据文义可译为"如果”、“如果都”、“却"等。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十、连接分句,表示假设。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用例较罕见。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孟子所去之王,岂前所不朝之王哉?而是,何其前轻之疾而后重之甚也?如非是,前王者不去,而于后去之,是后王不肖甚于前。(《论衡·刺孟》)按:"而"与"如"互文,义同。
十一、语气词
“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祈使句之后,表示终结或感叹语气。可根据文义译为"吧”、“呀”、"啊"等。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Last edited by @nya 2024-10-06T12:16:4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