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
2622232
本週課上共讀分(必做)
沒問題,但確實一起讀完了。15-20
《The Personal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Воскресение》,《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Cien años de soledad 》四部小說的中文節選課文,都已一句話回復確認讀過了對吧?此刻回顧,閱讀這些小說,給你留下了哪些文本內容細節,對視角、細節、人物刻畫、敘事風格、敘事節奏、敘事結構、敘事意圖⋯⋯感受,整體陳述下吧
对老人与海的印象比较深,因为只有这篇真的读完了…感觉就是对老人整体人物形象的描写很到位然后情节也很吸引人。不会写了,拿句话来凑字,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閱讀論壇內《改我一字》一文,之後撰寫個人議論文,話題為:課文是否應該“有改動”。要求觀點清晰,論據充分。不要在網頁端寫,複製過來即可。
如今,许多外国小说被编入教科书时,删改似乎已成为必经之路。然而我认为,这些删改是不必要的。
课文为什么会被删改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表述问题,这种修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更规范的文字,其目的自然是好的,但这何尝又不是事倍功半之举呢?如果不对表述问题提前改动,而是等待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琢磨文字并探究正确的表达形式,才能使学生生成更深刻的记忆。
第二个原因是宗教问题。西方作品常带有宗教信仰,因此,无论译者还是教材编者都会有意地修改并删减。然而,宗教使我们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历史课和地理课带我们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政治课告诉我们有宗教自由的权利,语文课本中对宗教问题的刻意回避是否与之矛盾呢?
最后是脏话和情色问题。对于这两类删改,我认为其目的都是为了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语言的纯洁度。为了维护母亲这一形象的神圣,将“bad luck to your mother”翻译成见鬼去吧,哪怕只是非常隐晦的描写男女情爱,也要直接删除,这难道又不是太过封建了吗?作为高中课本,学生们经过了九年的义务教育,步入高中,已经具备较高的素质,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念,这些刻意地删改可能是多此一举吧。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写到:“读一部经典小说,犹如进行一次奇异的漫游。翻开作品,我们便仿佛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之中,目睹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经过删改之后我们还能否有此感受?又是否违背了我们阅读小说,学习本单元的初衷?不仅如此,课文对内容的删改也会影响我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出现情节发展上的逻辑疏漏,从而影响阅读的观感。
教科书编者以为青少年着想为名,删改课文,将青少年与所谓的“黄暴“、宗教隔离,渴望向青少年展现一个干净、纯洁的世界。我认为,这种删改是没有意义的。希望有一天课本能真正做到让我们“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高考默寫72篇本週進度
复习了几个期中要考的
論語或紅樓,本週讀了點啥
论语十二章在背,红楼梦没读
本週自評總分(填空)
40
Last edited by @2622232 2024-10-20T13:09:3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