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统练一试卷.docx (43.2 KB)
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统练一答案(9.13修订).docx (25.5 KB)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9-13T11:09:48Z
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统练一试卷.docx (43.2 KB)
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统练一答案(9.13修订).docx (25.5 KB)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09-13T11:09:48Z
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统练一
本试卷共7页,满分6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一、实用文本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
材料一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理性的,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它将外在的、社会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的心理欲求,力求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个人的诉求。道家提出的“逍遥游”力求自然无为,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性。
儒家强调实践理性,提出以道德规范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道家则强调“逍遥游”,提出精神自由,无拘无束,自然无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了约束和自由,理性和非理性的鲜明对比。然而,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都无法独立存在,这也就需要儒道互补。二者的互补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从理性到超理性的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人生态度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的核心要求是“仁”,孔子给“仁”下了定义,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仁”的出现使得旧制度更具人性化和人道化,它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奋发图强,力求进步,事在人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以天下立心,积极进取。儒家将强烈的人的主体意识渗透到社会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为的高贵品格。
道家追求“圣人不仁”,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提出“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的生息运转只在一个自然之中,无须以“仁”强加作为,强调一切顺应自然,顺应“道”,超然物外。道家的“自然无为”观点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呈现,他将政治生活看作是“牢笼”,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这是典型的道家文人的心态,通过恬静的生活来自娱,泰然处之。
对理想人格的不同追求,使得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士人的性格基础。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主张要求个体的进步和完善,以此来担当起国家乃至社会的重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反之,强调放弃社会责任,推崇“游”的人生态度,放弃功名、放弃利益、乃至放弃一切,只为追求人的理想而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理想,一种“事在人为”,一种“无为而治”,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给迷途中的人们提出了选择,指明了道路,像是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士人出世和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点。
(取材于张子玉《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人生态度方面,儒家重理性而道家强调非理性,两者各自独立存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儒家认为“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因此也一定程度压抑了个人的诉求。
C.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认为无须以“仁”强加作为,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性。
D.儒家的理想人格在范仲淹、文天祥身上有所体现,道家的观点则在《易传》、陶渊明身上得到呈现。
材料二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儒道思想交替的历史,它体现在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同一个人的思想和著作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的思想。《论语》强调的“立功,立德,立言”就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思想,然而孔子也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显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全是儒家,其中也包含着道家思想。这类文人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如李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超然物外,不为名位所累,但也有报国的雄心,“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陶渊明的“隐”也是由于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凡俗,否则也不会对世外桃源向往了。由此可知,在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能达到完整的人格。
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两种思想同时存在的现象。盛唐在经历了汉时儒学主导和魏晋玄学主导之后,出现了两家思想同时存在,没有哪一家占有绝对统治的现象。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吞并四海之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都体现了盛唐诗人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相一致。盛唐时期还有另外一派的诗歌题材,即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这些诗人纵情于山水之中,吟咏山水花鸟虫鱼,追求淡泊名利,驰骋自然的闲散超脱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静宁的追求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合一思想的体现。由此,在盛唐便有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也正是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使得诗歌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单调枯燥。
在我国文学的文论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我国文论围绕“言志”和“缘情”两方面发展,儒家主张的言志要求文学作品应有所寄托,道家主张的缘情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依情而发。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分别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华美,这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一直不断交替。①魏晋以前评价作品都是以言志来衡量,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魏晋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道家重情的思想,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唐初,后来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②一扫魏晋六朝重形式的浮靡文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显然是儒家言志的回归。到了宋朝,这种思想达到极致,二程甚至提出“作文害道”的思想,③认为文学性的写作反而会打破儒学的传播。明清时期的评论家,又回归了老庄的赤子之心,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④与老庄的赤子之心可谓大相径庭。
(取材于朱哿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只坚持儒家或道家之一会走向极端,需要两者融合发展,如儒家代表作《论语》中其实也包含着道家思想。
B.正因为陶渊明“儒”的部分与“道”的部分无法兼容,才让他放弃了现实凡俗,彻底归于桃花源中。
C.唐诗中的边塞诗中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山水田园诗则主要体现道家思想,它们的同时存在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D.儒家主张“言志”,这是对文学作品表现内容的要求,注重内容的充实;道家主张“缘情”,这要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下列诗句体现的儒道思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儒家
B.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家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儒家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
4.对于材料二第三段中的①②③④处划线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①句中最后的逗号可以换成冒号。
B.②句中的“扫”可以换成“改”,句意不变。
C.③句没有语病。
D.④句中成语“大相径庭”使用得当。
5.以下对于两则材料说理方式与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2分)
A.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来介绍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差异。
B.材料一第三段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介绍儒家对“人”的重视。
C.材料二分别从作者、作品、文学评论等方面来论证“儒道互补”的现象。
D.材料二第三段使用对比论证,分析了唐诗中出现儒道两种思想的原因。
6.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唐代出现儒道两种思想并存现象的原因。(4分)
二、《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_________,,不比黛玉,__________。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自悔语言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玩。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既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的房里睡觉的礼?”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和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一个还高些呢。”宝玉道:“我怎么没见过?你带他来我瞧瞧。”侯门少年纨绔活跳下来。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那里带去?见的日子有呢。”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了人来。宝玉便愈觉得眼饧骨软,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出?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只留下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7.以上选文第二段中,分别用两个词体现出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征,请选择以下最合适的选项。( )(2分)
而且宝钗(1) , ,不比黛玉(2) , 。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笑。
8.贾宝玉去宁国府,不愿在上房内间休息,体现出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居所的环境描写具体分析。宝玉的这一特点还在《红楼梦》的哪些情节中有所体现?请举出一例。(4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9.这篇新闻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10.本篇新闻特写截取了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尝试概括。(4分)
A. 描述每个场景前的精确时刻与第一段结尾“最后时刻”相呼应,也表明香港回归仪式的繁琐紧张。
B. 不断前进的时刻也不断在心理上强调回归这一万众瞩目时刻的临近,带给读者一种明确而又集中的心理期待。
C. 最后一段精确的日期暗示作者对香港被占领和最终回归两个重要时刻的深刻印象,包含着强烈的感情。
D. 最后一段对香港被英国殖民时长精确到天的记录,表达出作者对香港沦于他手的煎熬和回归的渴盼。
13.请在本篇新闻稿中呈现的四个场景中任选一个进行鉴赏(提示:可选视觉、听觉、动感、色彩、意象、现场感、历史感……等角度)。(4分)
四、《论语》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3)“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4)“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14.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15.有人认为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一)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孔子家语·困誓》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将适陈 适:到,去
B.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制矣 制:制度
D.我讳穷久矣 讳:忌讳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拘焉五日 就有道而正焉
B.匡人其如予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之不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子路弹琴而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19.在上述材料中,对孔子面对围困态度的记载是一致的,但在《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中,孔子对此态度的理由解释各不相同,请分别概括。(3分)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0.微写作(10分)
以上材料二、三、四都是关于孔子在困境中“弦歌不辍”的记载,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1)根据这三则材料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孔子弦歌不辍图”。要求:描写生动,能表现出氛围特征和人物的精神气度。150字左右。
(2)根据这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种精神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逻辑清楚,150字左右。
@Creative 給出全部答案。
gpt-4o答案:
正确答案:B
【解析】选项A错误,儒家与道家虽然有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补的。选项C错误,道家虽有“无为而治”主张,但不等于完全避世。选项D错误,文天祥属于儒家,不体现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B
【解析】陶渊明的“隐”是因为对现实不满,但他并没有完全归于桃花源,而是心向往之。
正确答案:A
【解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不是儒家。
正确答案:A
【解析】①处的逗号可以换成冒号,符合语法;②“扫”不能换成“改”,语意不一致;③句有语病,前后不协调;④“大相径庭”意为差异巨大,使用不当。
正确答案:D
【解析】材料二第三段没有使用对比论证,而是从时代和文学角度分析儒道思想的并存。
原因概括:
①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物质生活丰富,为儒道思想并存提供了环境;
②盛唐诗人既有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儒家思想,也有追求精神自由、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
③儒道思想的互补丰富了文学内容,使得诗歌创作不至于单一枯燥;
④儒道思想交替发展,避免了单一思想的极端化。
正确答案:B
【解析】“随分从时”体现了宝钗的豁达和适应,而“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准确描述了黛玉的性格。
宝玉不愿在上房内间休息,体现了他对世俗权威和道德规矩的反感与叛逆。他喜欢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不愿接受礼教束缚。这种特点在他反对读书科举、钟情于黛玉时也有所体现。
第一段引出背景,概括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后时刻,营造庄重的氛围。
四个重要场景:
①港督府降旗仪式;
②港岛添马舰的告别仪式;
③中英政权交接仪式上的降旗易帜;
④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正确答案:C
【解析】最后一段精确记录了英国殖民时长,但并未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好在通过“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用“别了”传达了历史的转折和情感的告别,既形象又深刻。
选择场景四“查尔斯王子与彭定康登船离去”进行鉴赏:
在视觉上,雨中的夜色与游轮灯火相映,营造出肃穆与离别的氛围。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象征着大英帝国从香港的退出,历史感与现实感交织,突出了时代的转折与人们心中的复杂情感。
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义优于利,追求道义而不为利益所动;韩非子的义利观则认为人们追逐利益是普遍现象,强调利益在行为中的驱动力。
同意这种看法。董仲舒的义利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正义而不谋利”,即在行动中应以道义为先,不追求功利结果。
正确答案:C
【解析】“制”在这里应解释为“控制、约束”。
正确答案:B
【解析】两句中“其”都表示“表推测”。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中的“非知得也”应理解为“不是智慧让人们都获得财富”。
《史记》:孔子认为天不会让礼乐制度消亡,自己有责任维护;《庄子》:孔子认为命运和时机决定一切,不可抗拒;《韩诗外传》:孔子认为自己修仁义无过,不应被世俗所害。
微写作(任选一题):
(1)根据材料展开描写:孔子抚琴歌唱,面对匡人的围困,他泰然自若,手指轻抚琴弦,琴音如流水般流淌,弟子们围坐在旁,神色安然,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乐园。他的目光深邃而宁静,表现出对天地的敬畏与从容,弦歌声在空气中萦绕,如同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
(2)精神内涵:孔子在困境中弦歌不辍,体现了他对命运的从容与坚韧不拔的意志。他相信道义比一切更重要,即使在绝境中也保持对礼乐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提醒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勇敢面对挑战,追求精神的力量与自由。
人類答案:
北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统练一答案
一、实用文本阅读
C A“各自独立存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第二段“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都无法独立存在,这也就需要儒道互补”矛盾;B“人定胜天”与第三段“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矛盾;D《易传》在第三段是佐证儒家思想的例证。
B 3.A 4. A/B 5. D
(1)材料一:儒道思想各有特色,都存在片面性,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
(2)材料二:唐代国力强盛,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人们提供了追求情神生活的条件。
二、《红楼梦》阅读
B
【性格1分,结合环境描写论述1分,举例2分。】
宝玉叛逆封建正统,他厌恶仕途经济,反对为了功名利禄、封妻荫子的目的读书。
上房的燃藜图是劝人苦读的画,对联也是关于人情来往和科举仕途,都是宝玉很不认同的观念。
举例:
宝玉不愿意去跟贾雨村这样攀附权贵之流会面,说自己是“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史湘云劝宝玉多去会友,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就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的经济学问的”;
借袭人之口说“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袭人说宝玉“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蠹”,侧面写出宝玉讨厌为了功名利禄读书的人;
宝玉认为“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以此嘲笑封建伦理道德。
三、现代文阅读
9.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1分),并提示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围绕“降旗”和“不列颠尼亚”号驶离而展开叙述的(1分)。
②添马舰东面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③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A “繁琐紧张”错,应是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①标题使用借代(双关),既指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也指英国在香港多年殖民统治的终结。
②相比客观理性的常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情感充沛,表达了记者对历史的追忆、对侵略者的嘲讽和对香港回归的激动。
13.(选择2个角度即满分)
四、《论语》阅读
韩非子: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利的考虑,而非为了行仁义之事。(1分)
五、文言文阅读
16.C
C.“制:制度”错误。句意“我命中注定要受挟制啊”。“制”,挟制。
17.D
A.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助词,不译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副词,大概
C.助词,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代词
D.连词,表修饰
18.B
B.句意: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穷”,处境困窘。
(1)《史记》:孔子因有传承周代礼乐文化的使命感与自信,所以无所畏惧,弦歌不辍。
(2)《庄子》:穷、通由命和时决定,而孔子用圣人之勇面对围困(临大难而不惧),所以弦歌不辍。
(3)《韩诗外传》:孔子认为因为我们修习诗书,心有仁义,问心无愧,被围困并非我之罪,因此从容弦歌,无所畏惧。
参考译文:
(一)
(孔子)正打算到陈国去,经过匡城,弟子颜刻替孔子赶车,用鞭子指着一处说:“从前我进这个城,就是由那个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当年和阳虎同行的颜刻出现,以为鲁国的阳虎又来了。因为阳虎曾经欺虐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住孔子。孔子的模样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有五天。慌乱中颜渊失散了,稍后才来会合,孔子见了说:“我以为你乱中遇难了!”颜渊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敢轻易就死呢!”匡人围捕孔子围得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就说:“文王虽已死了,礼乐制度就丧失了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是不绝灭这个礼乐制度,那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于是孔子派了一个随行弟子到卫宁武子那里做家臣,然后才得脱险离开。
(二)
孔子周游到匡地,宋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
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挟制啊!”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三)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如果我不是阳虎,而认为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撤围了。《诗》说:“到这里来唱歌。”来展示美好德行的和谐而不用做什么了。
(四)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带领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啊。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是命运安排啊。来,你来唱,我来和。”子路听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起来,孔子于是和着音乐唱起来。
(1)孔子师徒被重重包围,子路很是生气,举起戟要去拼命。孔子笑着阻止说:“由,你的仁义去了哪里?忘记《诗经》《尚书》里仁义的教导,礼乐方面的修养不够,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怨不得人家误会,谁让我长得像阳虎呢?让我们唱起歌来,一起接受命运的安排吧!”子路缓缓放下手中的兵器,轻声唱起歌来,孔子神情安然地也跟着哼唱,子路的脸色渐趋平和,一遍比一遍淡然,歌曲悠扬和谐,唱完三遍,士兵们陆续撤离。
(2)“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是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平静淡定安然祥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宽容、仁义。
思考和认识:当与人发生矛盾或者无端被误会、流言蜚语四起时,振振有词据理力争未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感觉问心无愧就好,有时候辩解未必有效,可以交由时间来消除隔阂或误会,相信终有涣然冰释真相大白之时。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仁义、善良、宽容等美好心性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状态,保持一颗安然的心,努力做好自己,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雨过天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和微写作能力。
第(1)表达方式为“记叙和描写”,第(2)表达方式为“议论”。
(1)(2)写作对象或关键词均为“孔子弦歌不辍”。
写作要点:
(1)一定要根据(二)(三)(四)两则材料的内容来展开想象,描述时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由外而内体会孔子弦歌不辍的豁达、淡定、自信等气度或胸襟。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比如语言、行动、神态、肖像等展示人物的精神气度,借助场面或者背景描写渲染氛围。
(2)不能脱离材料,即围绕(二)(三)(四)提供的信息来写作。本题包含两问,首先要明确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写自己对“弦歌不辍”精神的思考和认识,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比如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或侧面加以阐释。精神内涵可以引申到友善、宽容、自信、淡定、豁达等,具体写作时可以列举名人事例或者有关的名言警句,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宰相肚里能撑船”“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等等。
分析小作文語言,內容,描寫質量,滿分10分量化打分。
@Grader
Found 13 categories
这篇小作文我将采用日常作业审查模式进行评估。让我们逐项打分:
内容 (8/10):
语言 (7/10):
句子结构 (6/10):
简洁性 (8/10):
总分 (7.5/10):
总评: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主题,但仍需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加油,期待你的改进!
@Creative 圖中內容是什麼,概述。
图片中是一篇用中文书写的作文,标题是“浅谈子贡的经商之道”。
内容概述:
作文以《论语》中对子贡善于经商的描述为引子,探讨了子贡的经商之道。文章主要观点是:
文章最后总结:子贡的经商之道对后世商人仍有启示意义,学习他的智慧和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事业,取得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 这篇作文的质量一般,语言表达和论证深度都有提升空间。
@Teacher 圖中內容是什麼,概述。
抱歉,我无法直接访问图像内容。不过,你可以告诉我图中的文字或要点,我可以帮你进行概述或分析。请分享一些细节!
@Teacher 你的水平怎么这么低
即便寫成圖中樣子,漢字的手寫識別也還不成。
英文的話,看識別古代手稿的情形,瞎寫似乎識別都差不多。
唉。
主要还是汉字形态相近的太多了吧
我理解你的失望,并承认在识别手写汉字方面,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正在努力学习和改进,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帮助你。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手写汉字识别的难点:
2. 英文手稿识别的优势:
3. 我的改进方向:
我将持续学习和改进,努力提高手写汉字识别的准确率。这需要我不断学习新的算法和模型,并积累更多的训练数据。
针对你提供的图片,我尝试进行识别,内容大致如下:
浅谈子贡的经商之道
(空一行)
子贡,孔门弟子,(模糊)善于经商,(模糊)曾受孔子称赞。(模糊)其经商之道,(模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由于图片较为模糊,部分内容无法准确识别,请谅解。
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争取在未来更好地为你服务。感谢你的理解和支持!
@Creative 也请尝试识别图片内容,并分享你的结果,让我们一起学习和进步。
哈哈,这篇微写作真的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呢!让我们逐项分析一下你这“杰作”的表现吧:
最终得分:10/30
不如去看看《论语》,也许会找到更多灵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