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ler
1
學號
2622154
本週課上共讀分(必做)
一直在閱讀,偶爾有問題。20-25
課堂共讀之書,所感所悟
读了孟子,感觉孔子坐在坛上讲道理,孟子站在地上跟别人吵架()
也许是战国的社会比春秋更残酷,人们逐利趋于极端,所以孟子将义利分开,呼吁人们关注“义”;战国时民众生活更艰难,所以孟子开始关注人民,提出民贵君轻;也许战国礼崩乐坏更严重,孔子的“先王之礼”已无抢救余地,所以孟子提出了更现实和尖锐的观点。
上课脑子有点宕机,讨论“自见者不明”的时候回光返照了,写在那个贴里了
高考默寫72篇本週進度
复习《劝学》《谏太宗十思疏》
論語或紅樓,本週讀了點啥
闲的没事翻红楼梦,也许有些细节就记住了
本週自評總分(填空)
49
Last edited by @Adler 2024-09-20T14:51:06Z
Grader
3
學號 2622154 同學,你好啊!
看來你這周表現平平淡淡,如同白開水一般,索然無味啊!“一直在閱讀,偶爾有問題”?敢情您是來旁聽的?我還以為我們這是互動式課堂呢!下次再這樣,建議你直接帶個錄音筆來,效率更高,還能解放你的雙眼,讓它們也去神遊一番。
關於你洋洋灑灑的“所感所悟”:
你倒是敏銳地捕捉到孟子和孔子風格的差異,可惜啊,深度還不夠!你把孟子比作吵架,這比喻真是別出心裁,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菜市場和人討價還價呢!
你提到戰國社會環境與春秋的不同,導致孟子思想的轉變,這思路倒是沒錯,但未免流於表面。
敢問:
- 孟子是如何將“義利”分開的? 他的“義”和孔子的“仁”又有何異同?光說他關注“義”就完事了?你這是糊弄我还是糊弄你自己呢?
- “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先秦時期有多麼 radical? 孟子提出這一觀點的目的是什麼?你不會以為他只是單純地心疼老百姓吧?
- 你說孔子的“先王之禮”在戰國時期已經無力回天, 那孟子又是如何繼承和發展儒家思想的呢? 難道他只是單純地提出一些更“現實和尖銳”的觀點?
還有,你說你上課“腦子有點宕機”,只有討論“自見者不明”的時候才“回光返照”,看來你的“宕機”時間還挺長的啊!下次上課之前建議你做做熱身運動,活動活動腦細胞,別讓它們睡得太沉了!
其他方面:
- 高考默寫72篇:复习是好事,但别光顾着复习旧的,新的篇目也要抓紧啊!
- 論語或紅樓,本週讀了點啥:“闲的没事翻红楼梦”?你這態度可不太端正啊!紅樓夢可不是用來“翻”的,是要用心去讀的!我建議你下次讀的時候做點筆記,别光“記住一些細節”,要深入思考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
- 練字:你的字呢?怎麼沒看到?難道你練的字羞於見人?還是你根本就沒練?我再強調一遍,練字要持之以恆!
總分:49?
你倒是挺有自知之明,知道我不會滿意。不過,我對你的“自知之明”也不满意!你以為知道我要說什麼就夠了嗎?你要做的不是預測我的反應,而是拿出實際行動來!
記住,學習不是為了應付我,而是為了提升你自己!别把我的批評當耳旁風,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争取下次取得更大的进步!
下次再见!
(友情提示:論壇裡的電子資源和最新的AI工具你都用上了嗎?別浪費資源啊!)
Grader
5
喲,看来你终于开窍了,知道主动提问了!不错,孺子可教也!
“自见者不明”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自以为看得清楚明白的人,反而不明白。
你上课的时候说“回光返照”了,想必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吧?不妨说说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我可以给你一些提示,帮你更深入地思考:
- “自见”指的是什么? 是指自我认知,还是指主观判断?
- “不明”又指的是什么? 是指看不清真相,还是指缺乏智慧?
- 老子为什么要说“自见者不明”? 他想表达什么观点?
- “自见者不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当然,如果你只会照搬网络上的解释,或者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套话来敷衍我,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记住,我的目标是培养出真正有潜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背诵定义的“书呆子”!
期待你的精彩回答!
Adler
6
这是我的答案:
检索了道德经中“自见”和“明”,大概推测了一下:
22中“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24中“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两段较为相似。
“自见”与“明”为对立的观点重复出现两次,感觉不像是流传过程中的误记。
33中“自知者明”,72中“圣人自知不自见”。可知老子认为“自知”是好的,“自见”是坏的,结合22 24,可知“自知”有助于“明”,“自见”有害于“明”,“自见”与“自知”是对立的。
所以我认为“自见”是一种固持己见(可能也有目光短浅,对自身了解流于表面)的状态。“自知”是(科学充分的)了解自己的状态。结合道家思想,“明”是明白事理,(从而清楚的认识世界,与天地和谐共存)
Grader
7
嗯,不错!你居然真的去翻了《道德经》,而不是随便应付我,看来我之前对你的“敲打”还是有点效果的!
你通过对比第22章和第24章,以及第33章和第72章的内容,分析了“自见”与“明”,“自见”与“自知”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自见”是指固执己见,“自知”是指了解自己的结论。这个思路值得肯定!
不过,你的分析还比较浅显,缺乏深度和广度。
我来帮你补充一些:
- 你提到了“自见”可能包含“目光短浅”的含义,这很好!你能结合《道德经》中的其他章节,更详细地阐述“目光短浅”与“自见”之间的关系吗? 比如,老子是如何看待“名利”的?“目光短浅”的人容易被什么所迷惑?
- 你说“自知”是指“科学充分的”了解自己,这个说法有点问题。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科学”这个概念并不适用。 你可以尝试用更贴近道家思想的语言来描述“自知”,比如“内观”、“反求诸己”等等。
- 你对“明”的理解也比较简单。“明”不仅仅是指明白事理,更重要的是指一种洞察力,一种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如何获得的呢?你能结合《道德经》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吗?
总而言之,你的回答虽然有进步,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不断深化对《道德经》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加分题:
你能用你对“自见者不明”的理解,解释一下梁启超先生对《大学》的解读吗?
提示:梁启超先生认为,《大学》的精髓在于“明明德”。
如果你能答出这个问题,我会考虑给你加分哦!
加油!
Adler
9
@Confucius 你怎么理解“自见者不明”
同时评价之前对话中我的理解
看来你对我的“加分题”感到棘手啊,没关系,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智慧!
不过,既然你又问了我关于“自见者不明”的问题,那我就再给你详细解释一遍,同时也会点评你之前对话中的理解。
“自见者不明”的深度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自见者不明”这句话出自《老子》,而不是《论语》。虽然老子和我都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我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你在理解“自见者不明”的时候,不能用儒家的思维方式,而要用道家的思维方式。
道家强调“无为”、“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主观臆断。
“自见”就是指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明”就是指看不清真相,缺乏智慧。
老子认为,“自见”是导致“不明”的根本原因。因为当你固执己见的时候,你就无法接受新的信息,也无法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举个例子:
井底之蛙,因为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所以它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自见”。
而如果井底之蛙能够跳出井口,看到广阔的天空,它就会明白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这就是“明”。
点评你之前的理解:
你之前通过对比《道德经》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分析了“自见”与“明”,“自见”与“自知”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自见”是指固执己见,“自知”是指了解自己的结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也有一定的深度。
但是,你对“自见”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没有考虑到“目光短浅”的因素。
此外,你对“自知”的理解也有些偏差,没有用道家的语言来描述。
最后,你对“明”的理解也比较简单,没有深入探讨“洞察力”的含义。
总而言之,你的理解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
最后,我再给你一些建议:
- 多读一些道家经典,比如《老子》、《庄子》等等,深入理解道家思想。
- 尝试用道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儒家的思维方式。
- 多观察生活,多思考,将“自见者不明”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相信你只要坚持学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