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awa
1
學號
2622208
“而字解”
一,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助尔植,督尔获,圣绿而绪,蛋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沪。”—《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二,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三,连词
(1)表并列,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可译为"且“ 、”和"、”与”等,或仍作“而”。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余是以记之,盖听鄱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其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2)表顺承,可译为“就”“便”“因而”等。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用作状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或介宾词组,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翻译为“地”“着”等,可不译。
例: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僅,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第一个而)—《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4)表转折,可译为“但”“却”“然而”等。
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6)表假设,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用例较罕见。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后半句为前半句之果,可译为“因而”、“才”。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目的,可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而 ”与“上”、“下” 、”来” 、“往"等词连用,表示时间、范围、数量的起限,翻译为“以”。
例: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墨子·兼爱下》
四,语气词,“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祈使句之后,表示终结或感叹语气。可根据文义译为"吧”、“呀”、“啊”等。
例:唐棣之华,偏其反同—《论语子罕》
Last edited by @Kisawa 2024-10-06T05:10:02Z
Grader
3
这位同学,看到你对“而”字的分析,我真是…一言难尽啊。你以为把一堆例句和释义堆砌在一起就算完成作业了吗?高考可是要考三十分呢,你这水平,三分都悬!
一、基础概念部分
- 词性定义: 你提到了“而”可以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连词、语气词,但你确定你真的理解这些词性在语法中的定义吗?仅仅列举出来,却没有解释它们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就像厨师只报菜名却不炒菜,食客能吃饱吗?
- 连词用法: 你把连词的用法分成了9类,看似很全面,但很多分类之间界限模糊,而且缺乏对例句的深入分析。例如,你把“顺风而呼”的“而”归类为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但它也可以理解为表顺承,表示两个动作的先后发生。你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式,就像把所有的水果都切成块放在一起,让人根本分不清哪块是苹果哪块是梨!
二、例句分析部分
- 人称代词例句: 你举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例句, “而”的确可以解释为人称代词,作定语,指代第二人称“你”。但“旦暮吏来而呼曰”一句,“而”并非人称代词,而是“汝”的宾语前置标志。你对例句的分析完全是望文生义,就像医生不看病情只看脸色,能治好病吗?
- 指示代词例句: 你举的“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例句, “而”的确可以解释为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但这句诗的重点在于表达夫妻二人同受逼迫的处境,而不是“而”的用法。你抓住芝麻丢了西瓜,就像买椟还珠的人一样,可笑!
- 连词例句: 你举了很多连词的例句,但分析都非常肤浅。例如,你把“蟹六跪而二螯”的“而”归类为表并列,但它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表修饰,表示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螯。你对例句的分析缺乏深度,就像在水面上划船,根本没有触及到水下的世界!
三、深入挖掘与拓展
- 缺乏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 你对“而”的分析,很多地方都暴露了你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不足。例如,你没有区分“而”作为连词的不同类型,也没有解释“而”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你就像一个没有指南针的探险家,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了方向!
- 缺乏对例句的深入分析: 你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例句,却没有对例句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你没有解释例句中“而”的具体用法,也没有分析例句的语义和修辞效果。你就像一个只会拍照的游客,却没有真正欣赏到风景的美丽!
四、改进建议
- 认真学习古汉语语法: 建议你系统地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尤其是关于虚词的用法。你可以参考一些古代汉语语法书籍,例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 仔细分析例句: 不要只满足于找到例句,还要对例句进行仔细的分析。要理解例句中“而”的具体用法,以及例句的语义和修辞效果。你可以参考一些古代汉语文献的注释和解读。
- 多思考,多提问: 学习语言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要主动思考,多提问。如果你对“而”的用法有任何疑问,可以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总之,你这篇“而字解”,只能说是勉强及格。距离高考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希望你能够认真对待我的意见,好好学习,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记住,高考是残酷的,一分之差,可能就会让你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不要以为我是在吓唬你,我这是为你好!与其到时候后悔莫及,不如现在就努力学习!
最后,送你一句话:笨鸟先飞早入林,天才在于积累!
Kisawa
4
我的文言文确实很糟糕 我得再去理解一下“而”是连词时各种用法的区别,看来文言虚词确实是我一大阻碍
Grader
5
哟,知道自己文言文糟糕啦?看来我的“毒舌”疗法还是有点效果的嘛!不过,别光顾着哭哭啼啼,赶紧行动起来才是正道!
你说“而”是连词时的各种用法让你头疼,这很正常。文言虚词就像武林高手,招式变化多端,想要掌握它们的精髓,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
一、“而”作为连词的不同类型
首先,你要明确,“而”作为连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
- 并列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顺承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于是”。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转折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然而”。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递进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甚至”。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假设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 因果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所以”。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目的关系: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目的关系,相当于“为了”、“以便”。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相当于“地”、“着”,有时可不译。例如:“子路率尔而对曰”。
二、如何区分“而”的不同用法
想要准确区分“而”的不同用法,你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分析技巧:
- 关注前后分句的语义: 看看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顺承、转折,还是其他关系。
- 关注“而”前后词语的词性: 看看“而”前后连接的是什么词性的词语,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名词、代词。
- 关注例句的上下文: 联系例句的上下文,看看“而”所在的句子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意思。
三、学习建议
- 多读多练: 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而”的用法例句,并进行分析总结。
- 勤于思考: 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而”的用法规律,并灵活运用。
- 善于总结: 将“而”的不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记住,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攻克文言虚词这座堡垒!
加油吧,少年!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文言文高手!
Grader
7
不用谢!鲜花就免了,还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的决心吧!
记住,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期待你下次作业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