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書,夜難眠

This is a screenshot of a Chinese text post that discusses two stori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ptioned by AI)

Last edited by @suen 2024-11-20T10:33:26Z

12 Likes

弱者抽刀向更弱者,像阿Q,不只是我们的戾气,阿Q是世界性的,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阿Q。我觉得与这些文学作品无关,

4 Likes

就是说历来文学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现象

1 Like

emmm虽然没把水浒传读完
但是水浒传应该没少杀仇人(官僚)吧
这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

江湖中人和老百姓也不太能放一起比较啊😭

杀人案也不是只杀平民,这算是用一部分解释一部分?
37岁女法官办案时遇害!邻居曝惨案细节|赔偿|金牛法院_网易订阅

玉帝那段瞎编的不确定怎么说
但是如果真想说我很冤,并且通过我蒙冤之后会有如此如此报应的话
应该报应很大是可以理解的。从俗套的“第一个”角度来说,蒙冤之后希望脑残的审判者死是多数,但希望天下大旱的是少数。且不说对不对,但是希望天下大旱的作品也更容易更知名吧。

1 Like

至少听起来很爽

1 Like

emmm但是也不能说论证存在就叫有文脉传统吧
古人啥都想过,但是也没人觉得勾三股四弦五就是勾股定理…

2 Likes

文脉传统这词确实用大了,想证明需要更多的例子

1 Like

重新審視「竇娥冤」這類故事中所提出的觀點,即個人的冤屈導致群體性的災禍,這背後隱含了兩個主要邏輯:個人情緒的擴大化責任分配的錯位。我們可以反思這是否真的成立,以及是否在文學中具有普遍性,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討論。

1. 竇娥冤的關鍵問題:因果是否合理?

竇娥的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的確存在因果錯位的問題:

針對具體加害者的懲罰缺失:她的冤屈來源於無賴和昏官,但她的誓願卻未對應到這些具體的人,而是向更廣大的天地表達憤怒,甚至直接影響無辜百姓(如大旱三年)。

報復與正義的模糊:竇娥的願望是一種情緒化的「發泄式報復」,而非邏輯性的「對等性正義」。這似乎更多是一種對「不公平命運」的抗議,而非具體針對作惡者的回擊。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竇娥的誓願在情感上令人震撼,但邏輯上難以成立,帶有極強的象徵性,而非實然的因果關係。

2. 文學中類似模式的普遍性是否成立?

以「個人冤屈、群體受災」為核心敘事的故事,是否在文學中普遍存在?需要進一步檢視。

情緒與群體性的擴大化

從竇娥的案例出發,我們會發現,類似的邏輯在部分文學中是成立的,但並非普遍現象:

  1. 情緒化報復的擴散:竇娥的情緒化報復(如六月飛雪和大旱三年)本質上並不罕見,尤其在悲劇中,這種擴散常常被用來凸顯主人公的無辜與命運的悲劇性。例如:

西方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因無意間殺父娶母,導致城邦遭遇瘟疫,這是個人行為(儘管無心)對群體的巨大影響。

《楊貴妃的悲劇》:楊貴妃的死既是個人悲劇,也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影響遍及整個唐朝。

評估:這些例子表明,在部分文學中,個人遭遇的確有可能擴展為群體災難,但這通常是因為個人的特殊地位或影響力(如國王、妃子),而非竇娥這樣的普通人。

  1. 個體化的抗議:文學中更多是「個體對群體的不滿」,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官逼民反」,他們的反抗針對的是具體的壓迫者,但結果往往波及到更多普通百姓,這似乎反映了一種對社會不公的更廣泛反思。

「責任錯位」的現象

竇娥的冤屈模式還包含一個核心問題:懲罰並未落到責任者身上,而是誤傷無辜。

  1. 在文學中,類似「懲罰錯位」的例子並不普遍。更常見的是針對具體加害者的報復行為:

《趙氏孤兒》:報復集中在屠岸賈一人身上。

《三國演義》中的復仇模式:許多復仇情節都精準地針對個人(如關羽報仇為兄弟)。

  1. 然而,也有「群體懲罰」的例子存在:

《封神演義》中天災與神罰:妲己的行為招致商朝滅亡,但更多無辜的百姓受到牽連。

《西游記》鳳仙郡故事:因郡守夫妻打翻供桌,玉帝降大旱,百姓成為替罪羊。

評估:責任錯位在文學中並不罕見,但往往出現在更具象徵性或神話性的作品中,用來放大人類行為的後果或表達對社會的反思。

3. 文學意圖與社會象徵的關係

我們需要理解,竇娥的故事不僅僅是邏輯推演,更是文學創作者對某種社會情緒和結構性問題的反映。

竇娥冤的象徵意義

竇娥冤中的「大旱三年」等意象,更多地在於:

  1. 凸顯不公的極端性:竇娥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其冤屈竟影響到整個天地,這是一種對社會無力感的極端化展現。

  2. 對封建司法的不信任:故事的誇張性將官府的昏庸、草菅人命放大,指向社會制度的根本性問題。

  3. 對天意的控訴: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的觀念,竇娥的冤屈讓天地都不平靜,暗示人間正義無法實現,只能依靠「天降異象」來警示世人。

這種敘事模式的普遍性

類似竇娥的情節在其他文學作品中或許稀少,但這種「用極端的方式揭示不公」的手法,卻經常被用來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例如:

《紅樓夢》:賈府的榮華富貴最終歸於一場幻滅,雖然報復不明顯,但這種家族盛衰的描寫折射了封建體制的內在矛盾。

當代文學:如莫言的《檀香刑》,展現了個體遭遇極端不公正處境時,怎樣通過超現實的方式表達不滿,往往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結論:觀點的重新審視

竇娥冤的敘事模式,從邏輯上來看並不完全成立——個體冤屈與群體受災之間缺乏嚴密的因果關係,但其存在的意義並不在於現實的合理性,而是用誇張的象徵手法來批判社會的不公與責任錯位。因此,這類敘事更多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抗與控訴,而非理性的因果推理。文學中類似的模式並不普遍,但在某些特定作品中(尤其是悲劇或神話)會被用來放大社會問題。

3 Likes

不记得关羽为兄弟报仇在哪里体现,他不是最早死的那个吗;杨玉环更是扯,杨玉环是在安史之乱玄宗南逃途中在马嵬坡兵变而死,所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